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折得一枝春(科举) > 第29章 烦人的夫子

第29章 烦人的夫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哪怕跟赵丫丫说了想再试一次,自己心里也是没底的。换了副壳子的赵惟明仍和现代那个十八岁的赵惟明一样,面临人生重大选择。

要继续科考吗?他年纪不大,好像还有时间继续。可万一三年后再次面临失败呢?

这种失败他是承担不起的。三年后不仅他二十出头该有份事业了,而且他娘四十余岁,蓁蓁也会到了适婚的年纪。他若是把家财全霍霍光了,他无颜面对离开的小惟明。

这么说起来,好像放弃是最好的选择。他自认头脑还算聪慧,算学也学得不错。这个年纪去当账房先生的学徒,说不准没两年便可出师自己干了;运气好四处找人运作一番,还能去县衙当个书吏;去教书也可以,他的启蒙老师李童生这两年年纪渐大不想再继续教书了,今年春节还特地跟他提过可以回来接他的班。

不继续科考,似乎天地广阔。

可他不甘心,真的不甘心。明明每次都差一点,甚至他觉得自己应当是有秀才水平的。自己能写出令师友惊叹的文章,能坚持在浑身难受的情况下答完题,怎么就不能再坚持一个三年?

可三年又三年,什么时候是个头?问题似乎又绕回来了。

怀着这样忐忑的心情,赵惟明一回玛瑙镇便去拜访赵夫子,把心中的犹豫不甘全剖析给他听。

这对师徒似乎有几分缘分,赵敏当年院试也是两次不中,到第三次勉强上榜。是以赵惟明现在所经历的,赵敏都能感同身受,他自然也能说出那个赵惟明心底真正想要的答案:

“考,惟明,至少再试一次。我们当然还有再试一次的机会。”

眼前的学生跟自己很像,或许比自己过往还不走运,但他比自己聪慧,比自己坚韧。苦读十年不曾懈怠,没有理由连个秀才功名都拿不到,“惟明,万事你别操心,家中若是积蓄不够,为师这里也可以支应着。”

赵惟明哪能让夫子借钱给自己念书,不过这份心意他记住了,夫子真的是拿他当家人了。虽然时运不济,但自己身边皆是全力支持自己相信的人,何尝不是一种最大的幸运?又怎么轻易放弃辜负她们期许?

“若是你决定去,惟明,为师有个好消息告诉你,你的县学入学名额在上个月下来了,明日你便可去县学报道。”

进入能进县学,不仅能够拥有更系统规范的学习机会,还能因为官学学生“豁免课役”的特权,免去地方徭役,傻子才不去!

再没有消息能让他如此心境开阔,坚定再学三年的想法了。他随即后撤三步给夫子行大礼:“惟明拜谢夫子大恩!”这三年赵夫子为了他的入学名额可没少到处打听。

“去吧,去了就好好学,给为师学出个样来。”

进县学不比在私塾,明里暗里规矩多不胜数。

赵惟明先是依着赵敏指点,往县学博士和助教那里私下送了礼。随后明面上交束脩礼“束帛一篚,一匹;酒一壶,二斗;脯一案,五脡。”光这些都花费不小,这才有机会踏进县学大门。

他们沐县的县学只教经学、算学一科,不像府学还有医学、书学等科目。内有经学博士两人、算学博士一人,助教三人,这六人大家都可以尊称一声学官。

不过县学学官可不是官,都是没有品秩的,靠着公廨田、公廨钱以及束脩礼过活,并不充裕。学生们但凡“懂事”点的,都会在入学前私下给学官送一份束脩,只是有的收有的不收。

学官不多,可想而知学生也不多,县学学生不过百人,这些学生可分成两种:定额制进学和阶级制进学。

所谓定额制是由朝廷规定好县学的人数,由至少已是童生功名的儒生寻机会进入,名额紧张,因此赵惟明等了这么久;阶级制靠父祖官阶入学,县学的话八品、九品的官员子孙即可。

此外还有“借读生”,包括已考上秀才但名次不高的“附生”、家大业大在本地有几分薄面的富家子弟。前者其实就是正式的县学学生,只是不在定额制内。只不过都是要靠交钱进来,所以两者归位一类。

约莫是因为学生组成复杂。他们沐县官学分上中下三舍。上舍学生是已有庠生功名的,只有上舍才配有算学博士;中舍是给童生们或学有小成的弟子准备的;至于下舍也不便多说,都是些身上没功名但钱权管够的。

不过赵惟明可管不着这些,他进来的首要目的是进中舍好好读书。

“惟明,好久不见。”来人容长脸,白皙清瘦,正是赵惟明的同门师兄杜自明。

杜师兄是赵敏最早的学生之一,也是赵夫子最得意的弟子,及冠之年考上了秀才,如今也才二十六岁就能写出老道文章,赵夫子说约莫这两年便可中举。

“自明师兄。”赵惟明作揖礼:“劳烦师兄为我引路。”

杜自明比他大八岁,在他刚进学那会儿,杜自明就是在院儿里边诵诗边哭的俊秀哭包。

当年陈文元有些酸杜师兄是个翩翩少年,而自己却是个小胖,就老说杜师兄的鼻尖痣是哭出来的。如今十年一过,杜不仅学业有成,人也稳重不少。

“惟明师弟随我来,你瞧县学东边的三间屋子是上舍,一间是学堂另外两间依次是经学博士张教谕和算学博士徐教谕的书房。南边两间是中舍和负责中舍的王教谕的书房;南边后面两排房子是咱们的宿舍,两人一间,我已经给张教谕和管学舍的王叔都打了声招呼,你就搬过来和我住,也方便些。西边那间,由张教谕兼管,背后就是食堂。还有就是西南角有三间杂房……”

杜自明边走边跟他事无巨细讲解县学的布局和作息安排。临末了压低声线,装作闲聊般提醒: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