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折得一枝春(科举) > 第26章 弹指已过三年

第26章 弹指已过三年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一点赵敏也给他指了条出路,简单来说就是厚脸皮到处求。

他现在好歹有了童生功名,可以写拜帖进行海投,找府里、县里官员,找官学教谕、找本地大族,总之能让他递拜帖的地方都去试试。总能有三五个真心爱护上进的后辈,愿意把书借给他看的。运气好,自己厚着脸皮凑上去,还能得大家指点一二。

赵敏给很多在他这里读了好些年的学生指过这条路,可惜真正能按他说的去做的寥寥无几。

赵惟明想起了现代学过的那篇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前只觉得是课本,如今却是一个出身底层的读书人最好的求学途径。宋濂起点比自己还低多了,人家都能学有所成,何况自己,左右不过是更加拼命些。

于是景平五年的赵惟明,在赵夫子这里学习之余,以玛瑙镇为圆心,踏上了方圆百里内拜访藏书之家的路。多数时候被无视,经历过被人讥讽,还因为时不时倒卖些山货被人笑话,及时有幸进了名师的门,也常常莫名其妙被骂一通后把他文章朝他面门砸去。

好在总有那么些前辈愿意接纳他,被他靠程门立雪的功夫打动的老师,竟还有一二愿倾囊相受,家中的藏书也向他敞开。他就像块海绵,不停地充盈自身以至于在他没有察觉到的时候,自身气质愈发温润厚重。

赵惟明觉得这个建议实在太好了,这一年实在让他成长不少,博采众长思路更加开阔。决定把这个计划直接列为自己的长期计划风雨无阻地执行。

这一年年底,赵惟明还有个意外之喜:从县衙领到了两匹布,一匹靛青一匹淡蓝,一家三口四季衣裳都能直接覆盖了。

这笔奖励也有来头。说是今年九月九,皇后在京郊女学讲学,散场后遇到个书生拦凤辇。

说他是今年参加荆省院试的童生,考场上发现同场七八个考生带了小抄作弊,之后这几名作弊者竟然都榜上有名,而他苦读十年、家中老父为他操劳早早离世却名落孙山。

他深觉不公,却求告无门,几经波折才来到京城。今天就为了求皇后娘娘主持公道,说罢还一头撞向旁边石柱,若不是旁边侍卫眼疾手快只怕要血溅当场。

皇后娘娘听闻既震怒又痛心,立即上报皇上。涉及科举这项基本国策,自然是要求彻查到底。

这一查,不仅作弊的那七八个考生被剥夺功名,主持院试的学政也因失察之罪被直接发配到偏远小城当县令,就连学政背后的靠山,也受到牵连,在角逐吏部尚书位置时落败。

此事过后,皇后娘娘深感大乾读书人学成不易。为鼓励生儒向学,她用自己的私库给今年院试落榜,但副榜有名的童生都发了两匹布以资鼓励。还承诺将这个事做成惯例,她自己拨款在京郊建了个织布坊,专门用来每次给这群学子发布匹。

这可大大感动了大乾读书人,这名大家口中“魅惑主上,出身卑贱”的皇后,渐渐变成大家嘴里贤德爱民的好皇后了。

赵惟明吃到完整的瓜后,心里直呼皇后是真的有手段,简直一举多得。彻底扭转了自己民间口碑的同时,保不齐还打压了自己在朝野的政敌。

另外还有那织布坊,说是给院试学子发布料建的,可是院试三年一次,期间难道这个织坊就不运转了?不管用来干什么,皇后可都有了一座大型织坊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当然,这一年,比起平白获得了两匹布,更令人高兴的是赵蓁蓁回家过年了。

赵蓁蓁这一年回家,还是辆马车给送过来了,招摇过市停在“玛瑙豆腐铺”招牌下面,街坊邻居都来看稀奇,结果从里面出来个熟面孔赵蓁蓁。可给赵丫丫赚足了面子。

一回来大袋小袋拎着,还给赵惟明做了二十余双鞋垫。好嘛打开一看,哪里是什么鞋垫,是这丫头各处搜刮的学习资料。

女学藏书丰富,但却不允许学生外借。不过赵蓁蓁同窗里有好些大家族贵女,她找自己同窗借书来抄自然方便。只是直接抄书外带,未免有瓜田李下之嫌,于是这丫头便把文章缝进了鞋垫里给他捎回来。女学功课不比他的少,也不知道自己妹妹付出了多少才能攒这么厚的文章。

赵蓁蓁第二年回来,是自己驾车回来的,还捎带了三个一身劲装、英姿飒爽的师姐妹。

女学今年新开了个学武堂,收的学生多是孤儿,临到过年了也无处可去。赵蓁蓁便把他们都带回来过年。

赵惟明只好避开,在赵夫子学堂住了三五天。

不过这次赵蓁蓁回来还带了个紧要消息,之前修的京城通向安庆府的官道,那条路明年的规划是要从他们玛瑙镇边上过,直通运河。

待路修成了,他们镇离运河也就不到半个时辰路。到时候官道人来人往,货流量也大。

赵惟明自然知道为什么妹妹特地说这个事儿。随即联合赵夫子、李夫子还有自己信得过的三五好友,想方设法一起拿下必经之地的五块地皮。待到年中,大家反应过来纷纷入手时,再高价卖掉一块,利用卖出去的钱搭建剩下的地,他们也不着急,逐步搭了两间铺子两个棚子,还给配了两间仓库。到年末时几家人皆是发了笔财。

赵蓁蓁第三年回来,是自己骑着马回来的,这下真成了玛瑙镇奇景。一身红装,青丝被发冠高高束起的赵蓁蓁受到了整个玛瑙镇的注目礼。利落下马,大家又感叹这孩子这一年抽条得厉害,十四岁就已经比赵丫丫还高了。

赵惟明估了一下,按现代的身高标准算都快接近一米七了。只是脸上婴儿肥还未褪去,显得脸上的沉稳都像是刻意憋出来的。

不过一见到家人,便笑得和小时候别无二致。

春去秋来,便到了景平八年,赵惟明再一次准备考院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