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同为一家人的张家人其实也不太好受,尤其年纪小又最要强的张宝海,连看都不敢看苏丽珍叔侄一眼,只强撑着把脸扭向一边去。
苏丽珍这边则是见好就收,看敲打得差不多了,就没继续往下说。
一则是张宝海媳妇现在怀着孕,不能逼太紧;再者,毕竟是表舅、姨姥姥的至亲,场面撕扯得太难看,一家人以后也容易生隔阂。
于是,她又话锋一转,说道:“不过二嫂,虽说这事是耽误了,但我前面也说过,表舅和舅妈在我心里不比旁人,我是一定要考虑他们的。所以你这事在我这儿,倒也不是没有别的办法。”
张宝海媳妇一瞬间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有些不可置信地抬起头。
苏丽珍继续往下说道:“我那公司明天开业,工厂也从试生产转为正式生产。按约定,公司正式投产后,工人就要倒班了,食堂也要提供一日三餐。”
“公司现在加起来大约有一百人,食堂规模比不了大厂子,但总体需求也不算小。二嫂如果愿意的话,可以为我的食堂提供豆腐。一周送五次,大豆腐和干豆腐轮换着来。像油豆皮这种能长期存放的,你娘家做多少都可以送过来。”
“二嫂,你觉得怎么样?”
张宝海媳妇简直听傻了。原以为冲着之前苏丽珍那番话,这事算是彻底拉倒了,没想到峰回路转,最后还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叫她咋能不惊喜!
一旁的张老太太看儿媳妇这样,心里又气又无奈,实在是恨铁不成钢。
“老二媳妇,你还愣着干啥?赶快谢谢人家珍珍啊!这不就是你一直巴巴惦记的吗!”
张宝海媳妇这才反应过来,赶忙冲着苏丽珍一叠声地道谢:“俺愿意!谢谢珍珍、谢谢!”
苏丽珍接受了对方的道谢。
不过,有些话还是得提前说好。
“二嫂,咱们在商言商。明天你让你娘家人到我公司,咱们签个正式合同。你们的豆腐必须保质保量,我们也会按时足额付款,这对咱们双方都是一个保障。”
张家这两年为苏家收食材,加上张表舅也管了一段时间养殖基地,耳濡目染之下,张宝海媳妇也知道买卖双方签合同这事,明白这确实如苏丽珍所说,是对买卖双方都好的事,当下痛快地答应道:“好,那俺明天就带着俺爹妈一起过去。”
而且过了最初的激动劲儿,她到底是有几分精明的,忙又保证道:“苏小老板放心,俺回头一定跟俺爹妈说好了,让他们好好做,保证给您家食堂送的豆腐都是最好的!”
苏丽珍淡淡一笑:“那我就信着二嫂了。”
说定了这个事,屋里的气氛明显缓和了不少。
只是张表舅脸上惭愧之色愈重。
苏振东见状,忙主动拉着他问起养殖基地的事,好转移话题。
陈大伯也跟着配合。
有这两人开了头,张表舅本身又是个负责的人,很快就把注意力放到养殖基地上,非常认真地给苏丽珍汇报起基地的工作来。
养殖基地这段时间一切顺利。
那一万只鸡、鸭雏如今长势良好。从农大教授那里学到的蚯蚓养殖方法很有成效,第一批蚯蚓已经养成,经过简单加工后和饲料一起投喂给鸡鸭们,鸡鸭长得更快了。
照这个速度发展,到下月初,这一批鸡鸭就能达到出栏的标准。
单说鸡,就目前各大养殖场常用的黄羽鸡/鸡种来说,这个生长速度就很快了。
苏丽珍工厂选用的都是毛重三斤多一点的当年鸡,鸡屠宰收拾干净后,要保证净重达到二斤。
鸭子是更适合卤制的瘦肉型鸭/种,出栏毛重在三斤半左右。
只是这第一批鸡鸭,主要以繁育为主,暂时不会出栏。
再有就是基地北边为养鸭子挖的池塘,五月初的时候,张表舅往里投了一批鱼苗,并且定期撒饲料投喂。
前两天他偶然捞了一网,里面的鱼已经长到巴掌大小了。
这鸡鸭还没养成,鱼倒是能先吃了。
张表舅惦记着苏丽珍喜欢吃鱼,这两天就想着捞一盆鲫鱼,叫张舅妈带去给苏丽珍熬鱼汤喝。
苏丽珍听完就笑道:“那敢情好。这是表舅亲自养大的鱼,虽说不是给我养的,但谁叫我有这个口福,我到时候说什么也得好好尝尝。”
众人听完不由都笑了起来。
笑过之后,苏丽珍便叮嘱张表舅,让他等今年池塘里的鱼长大了就捞出来一些给员工们加餐。
“表舅,您也别舍不得,趁着现在,大伙儿还能吃上几条。等来年鸭子多了,那可就轮不着咱们了。好歹是您亲自养大的,总得叫大伙儿都尝尝才好。”
她这么一说,这下连张表舅也笑了。
眼见着气氛好了,张宝海媳妇这时候期期艾艾地上前道:“珍珍啊,晚上留下吃饭呗!嫂子给你炖鱼,贴饼子,行不?”
苏丽珍就笑道:“我也不跟二嫂见外,就是这大热天的,是真有点吃不下这炖锅菜。我来时看地里的玉米长得挺好,不如二嫂叫二哥给我掰几穗,咱们煮了吃吧。”
说完,又转向一直没怎么开口的张家大哥张宝江的媳妇:“还有大嫂,去年夏天来时,我记得您给蒸了一碗鸡蛋辣椒焖子,那味道特别好,又香又下饭,我惦记了好久。大嫂能不能今天再给我蒸一碗?”
张家大媳妇有些受宠若惊,她不如张宝海媳妇能说会道,但是心里一向有数,连忙道:“行,大嫂给你蒸!”
似乎觉得只说这一句显得敷衍,她又试探道:“光吃鸡蛋辣椒焖子太单了,嫂子再给你蒸几个茄子、土豆,炸一碗肉酱,伴着吃,咋样?”
苏丽珍笑眯眯点头:“还是嫂子了解我,这可太对我胃口了。那就麻烦两位嫂子了!”
“哎,不麻烦、不麻烦!”
张家大媳妇喜滋滋答应了一声,乐颠颠地就往屋外走。
临走前拉了拉自家二弟妹衣袖,后者就跟着一起出去了。
两个儿媳妇走了,张家老太太又把三个孙子也撵了出去。
“都去掰苞米去!记得多掰点,回头叫珍珍和她叔带回去给大伙儿分分。”
她说着就爱惜地拍了拍苏丽珍的手背:“也不是啥好东西,难得你想吃,这次就多带点回去。煮汤、烤着吃都行!”
苏丽珍笑着点头,也没跟老人家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