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重回八零,从摆摊开始 > 第155章 第一百五十五章

第155章 第一百五十五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厂子里的工人和门店的售货员倒是好说。

上个月月底苏丽珍和苏振东从海市返回的时候,差不多跟那批真空包装机前后脚到达凤城。

机器上周刚到,苏振东就招了一批工人开始试生产。

食品厂岗位技术含量不高,主要是要求工人们干净、细心,所以大伙儿上手都很快,至多培训个两、三天就能上岗。

等正式投产前这一礼拜再招一部分,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

今年(83年)国家工资大调整,人们的工资差不多都翻了一番。

国企和大集体新进的学徒工,工资已经从之前的十八块涨到了三十块。

苏丽珍这边工人的报酬方式是基本工资+绩效+奖金。这么一套方案实施下来,就算是工作量最轻松的配料组工人,出一个月满勤也能挣到八十块钱。

其他岗位只多不少。

这么高的工资放眼整个凤城市,都是“傲视群雄”。

短短几天时间里,别说正式工人,就是储备工人的资料都攒了一大摞。

同理,门店的售货人员也没怎么费劲。因为工资奖金给得到位,招聘启事刚贴出去半天,就已经有几十号人来报名了。

苏丽珍观察面试了两天,从中挑出了十二个人留用。

这十二个售货员,除了老店以外的四家新门店,都是每家两人。

老店这边,王树要调到工厂那边。苏丽珍就把原先的梅子提为店长,同时又给她配了四个新人。

之所以给她安排这么多人,一方面是因为眼下老店除了销售外,还要承担五家门店的鲜卤制作,任务本身就比其他门店重。

再者,挑几个有潜力的人就近放在老店,也方便苏振东和苏卫华他们随时观察,如果觉得人还不错,可以直接向上提拔。

没办法,这就是苏丽珍发愁的事。

有能力又人品可靠的管理人员太少,完全不够用。

尽管苏丽珍之前做计划的时候就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可好的人才又不是大萝卜,不可能随时都给你碰上。

要说这世上聪明人是有的,道德底线高的好人也不少,可又聪明又善良的人就不见得有那么多了。加上这股子聪明、善良又适不适合放到商场上,或者在公司里担任管理人员,这也是未可知。

总结下来,就是难上加难。

所以苏丽珍现在是真的头疼。哪怕随着新公司开业,各大电台、报刊一边铺天盖地地宣传,一边跟着刊登他们招才纳贤的广告,但结果却令她并不满意。

不过费了这番功夫,也不是全然没有一点收获,好歹她招到了一名很有潜力的销售人员。

这人叫冷刚,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专毕业生。

冷刚在校期间学的专业是化工,原本毕业后被分配到凤城市第一塑料制品厂当工程师,也算是前途无量。

只可惜冷刚运气不大好,进厂不久就因为跟上级领导理念不合而遭受排挤。

加上他看不惯厂子里从上到下,大部分人每天照本宣科、不思进取混日子的模样,没多久就与顶头上司大吵了一架,之后就辞职不干了。

辞职后,冷刚顶着家人的压力,自己筹了一笔资金倒腾了一批化学材料,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哪成想,就在他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在第二次进货途中不慎遭了窃,先前赚到的钱连本带利通通赔了进去。

冷刚不死心,回家后把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又筹集了一笔钱要再试一次。

这次买卖依然很顺利,只是眼瞅着那边买家都找好了,随时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时候,冷刚这边用来放置材料的仓库突然意外失火,不但烧毁了不少东西,还伤了人。

这下里外里的钱都赔上不算,还把冷刚父母家人的积蓄也给搭进去了。

连着出了两次这样的事,冷刚再强的心气儿也磨得差不多了。再加上对家人的愧疚,他终于死了心,不想再折腾下去。

冷刚之后就乖乖听了家人的话,准备重新找一个班上,先挣点钱把债还上。只是如今的工作岗位那真是“一个箩卜一个坑”,也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能找到工作的。

正巧,他这时候在报纸上看到凤城有名的“珍珍卤味”成立了食品公司,眼下正要招人。他想着反正这会儿也没什么事做,干脆就过来试一试。

他本来应聘的是行政岗,苏丽珍那天是亲自面试的人。

冷刚今年才23,还很年轻。长得浓眉大眼、身材高大,是典型的时下人喜欢的正派长相。

那天面试时,苏丽珍见他谈吐大方,言之有物。对于自己第一份工作离职的原因和两次失败的创业经历没有选择避而不谈,而是直接反省了自己在这些工作经历中的错误,态度十分真诚。

苏丽珍和后来的苏振东对他的印象都很好。

两人商量后,都觉得让他做些四平八稳的行政工作未免有点可惜。

苏丽珍便建议他尝试一下公司的销售岗位。

计划经济是卖方市场,工厂的负责人们不用担心产品的销路问题,只要确保能按时、按量地完成生产计划就好。

所以相应的,厂子里的业务员们也几乎不用自己出门跑业务。对于他们来说,仓库里的货物从来只有供不应求。大多数时候都是别人追着他们屁股后面哭着、喊着要求出单,压根不需要他们主动出去找买家。

但苏丽珍知道,这种情况随着改开后会彻底扭转。

便是近两年,诸如苏振东之前所在的那家酱厂那样规模小、生产设备陈旧的小工厂,很多已经出现了货物滞销、难以为继的情况。不思变通的后果很可能是末路的结局。

可多年安逸的集体大锅饭生活已经麻痹了太多人,便是敢想、敢干,在时下人眼中十足“叛逆”的冷刚也一时转不过来这个弯。

听说干销售要自己出去联系买家,冷刚当时脸上的表情有一瞬间的错愕,之后也几度欲言又止。

苏丽珍让他有话直管说。

他才斟酌着问了句:“苏总、东副总,我看咱们公司这规模不小,在凤城知名度也挺高,还需要自己出去拉业务吗?”

苏丽珍一听就知道他怎么想的,无非是觉得只有个体户或者一些濒临倒闭、寻求自救的小厂子才会自己跑出去给人家上门兜售产品。

一些上了规模又有潜力的单位犯不着这么“跌份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