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开张,多重优惠。
凡今日进店者一律享受8.5折优惠,同时购物超过一块钱还有美味的鸡鸭杂赠品。
同时,珍珍火锅店和卤味熟食店的会员卡通用,会员进店买卤味在原有8.5折优惠基础上再享7.5折,绝对空前划算。
面对这么给力的优惠方案,老顾客们可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前头为了给新店开张蓄力,火锅店那边很是宣传了一番。苏丽珍甚至以筹备新店为借口,提前两个礼拜就撤掉了店里的卤味柜台,就算顾客堂食也没法像往常那样点单,就是为了把大家的胃口都调得高高的。
这一招可相当管用,大伙儿两个礼拜没吃到苏家这一口道地的美味了,如今站在新店门前,闻着空气里飘散的弄弄卤料香,这肚子里的馋虫都要关不住了。
再加上这么大的优惠力度,那还有啥说的,赶紧往里冲啊,晚一步兴许都抢不着了。
眼瞅着一波接一波的顾客往店里进,一众来捧场的亲朋好友们都主动站在了店外。
安厂长不禁笑着打趣道:“原来我还想着等苏兄弟新店开张,我就当这第一个顾客,多少也沾点彩头。可现在看,我真是太乐观了,这别说第一个顾客了,我能排上第一波队伍就不错了。”
薛有粮白他一眼:“放心,肯定少不了你那一口。我都听珍丫头说了,火锅店那头早给咱们这帮人留好了。”
一旁的李孟儒听到了,一边调整照相机对准热闹的店面拍照,一边对凑过来打下手的市局消防队唐大队长笑呵呵道:“还有咱们的份呢,这可真是占便宜了。”
唐大队长撇嘴:“哎,打住,我可不算是占便宜。虽说我今天不像你这个大主编一样,是领着人家的重要任务上门,但我是受人所托,贺礼可没少拿。所以,你可别把我说得像来打秋风似的。”
一提礼物,李孟儒还有点不好意思:“上周接到苏丽珍小同志的电话,咨询我们日报有没有商业广告业务。正巧我们领导也在讨论这件事,说是海市和首都那边许多报社都已经开展了这项业务。”
“之前社里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但小同志这通电话打得好,倒是让上头定心迈出了这一步。这不,我今天就亲自带着家伙式儿过来了。”
“可惜来得太匆忙,什么也没顾上。论理儿,我这大半年和小同志一家也打过不少交道,委实不该空手过来。尤其是看着你们一个个都带着贺礼,更显得我这是个榆木脑袋了。”
唐大队长朝他摆手:“不至于!你把你手上的活儿处理好了,把那什么广告给人家弄得漂漂亮亮的就成了。”
说着、说着,他又有些好奇:“不过这个劳什子广告真的有用吗?刚才我可是听见你跟苏家的小姑娘说,他们作为首位体验你们日报广告业务的客户,这一单直接给打八折。就这,还要六百多块钱,你们是不是也太黑了点!”
李孟儒将拍好照片的相机妥善收好,笑道:“现在海市那边,专栏底下一条带配图的广告要价已经接近1300元。”
唐大队长直接倒抽了口凉气。
李孟儒又继续说道:“可你知道这些刊登了商业广告的商家销售情况吗?据我所知,海市那边最早打广告的分别是一家工艺美术公司和一家食品公司,时间大概是79年初。”
“据说,当时的广告一见报,两家公司的产品就迅速脱销,至今业绩在同行里都是名列前茅。”
响鼓不用重锤,只这一句,唐大队长就听明白了。他不禁再次吸了口凉气:“哎呀,了不得、了不得!”
他往苏丽珍那边看了眼,见小姑娘对着几个放在凤城市里也算有几分牌面的人物也是不卑不亢,一直热情有礼,态度谦逊随和,实在出色得很,忍不住小声嘀咕:“这可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啊。”
对此,李孟儒的想法跟他一样,两人不禁暗地里同时感慨了一番。
另一边,苏丽珍看着店里源源不断的客流,寻思让大伙儿这么站在外面干等也不好,就让苏卫华和丁大勇把亲友们先领回火锅店休息,等中午直接在那边摆两桌席面招待大家。
送走熟人后,苏丽珍就直接站在门外,一边招呼客人们进店,一边时不时往店里扫一眼,以防什么突发状况。
只见原本挺宽敞的大厅这会儿竟显得有几分拥挤,人多的她连柜台里头苏振东几人都看不见。
估摸照这个架势,开店前准备的那些卤味说不定半天就能卖完。
不过今天客人虽多,但这先一批的顾客大多是老主顾和一些附近的居民,知道他们家今天分店开业,所以扎堆过来。
等老饕们压制住了肚里的“馋虫”,加上新店开张的热闹劲儿过去,这波爆火就会降温,然后逐渐趋于平稳。
虽说以他们家手艺出名的程度来说,分店的客源肯定不会少,但苏丽珍还是觉得不够。
好在凤城日报那边的商业广告一旦顺利刊登,应该会制造话题,再次引来一波新的客流。
熟食不像火锅,它不需要堂食,只要做出来的口味经得起大众的挑剔,它绝对能带来无法想象的火爆。
当然除了口味,还有卫生、食材安全等方面。
为此,她也提醒了苏振东,在开业前就将店里的卤味及原材料都送去农大实验室检测化验,然后再把对方出具的各项指标安全证明装裱好,直接摆在柜台上。
经历了“朱记”的事后,她自然不会在这些方面让人钻空子。
陆陆续续有顾客拎着沉甸甸的袋子出来,慢慢地,客人进店的速度也开始放缓。
苏丽珍总算缓了口气,也能好好看看苏振东那边的情况。
只见两侧柜台里头,王树和苏小麦专门给客人称重、打包,苏振东和秦晓梅则负责收钱、递赠品。
四个人两边配合,倒也忙中有序。苏丽珍远远看着,便是刚开始手生的苏振东和秦晓梅这会儿也适应良好,逐渐上手了。
对了,秦晓梅就是梅子。
中秋节的时候,顾英杰和大河带着梅子一起来给她家送节礼。
苏丽珍对梅子的印象特别好,之前听说她在自学文化知识,便主动将她和苏小麦用过的小学课本及笔记借给了对方。
上礼拜梅子过来还书,正好苏丽珍也在家。
两人一聊天,苏丽珍才知道,在这短短俩月不到的时间里,梅子已经把所有小学课本上的知识都学会了,像语文书上的那些课文还能倒背如流。
只是数学应用题上面有点吃力,但基本的加减乘除,她也已经掌握并运用得很好了。
苏丽珍本就喜欢她纯然忠厚的性子,又见她这么努力,想到新店那边还缺一个服务员,就主动问对方愿不愿意过去。
梅子听了简直是喜出望外,她高兴得话都说不出来了,只一个劲儿点头,生怕自己要是回应得慢了,就会错过这么好的事。
定下了梅子后,苏丽珍又考虑到苏振东今后要忙的事不少,身边最好能再培养一个助手。
因为苏振东自身的性子比较实诚,所以这个助手也必须是能靠得住的人。
于是她考虑后,跟苏卫华和李翠英商量,想把王树调过去。
苏卫华夫妇完全没有意见,在支持闺女工作这方面,他们两口子一向没二话。
尤其苏卫华还挺高兴。作为了解闺女部分事业规划的人,他知道将来苏振东要做的事多么重要。让王树跟着他,比在店里当一个普通的服务员更有前途。
他一向喜欢王树的忠厚孝顺,又觉得这孩子一路走来吃了太多苦,所以真心盼着他好。
把王树调给苏振东后,苏丽珍怕他有什么想法,又主动找他谈了谈。
没想到王树接受度良好。在他心里,苏丽珍一家与其说是老板,倒不如是他的贵人、甚至恩人。
当初在他最难的时候,如果不是老板一家坚持雇佣他,给他那么高的工资和福利,甚至时不时让他把店里没用完的食材带回家,他们一家人现在不一定什么样了。
所以别说只是到新店去卖卤味,就是让他扫厕所、看大门,他也绝没有二话。
再一个,王树也很聪明。他想着老板一年多的时间就开了两家店,等以后未必没有第三家、第四。现在新店开张,他正好跟着振东经理多学一些,将来未必没有上升的空间。
据他了解,振东经理主管这边分店,不但每月工资奖金比照大厂子里的部门领导,甚至月月还能拿一成红利。
已经在火锅店干了一年的他,可太清楚这个待遇有多丰厚了。
而王树拎得清,又半点不短视,也让苏丽珍很高兴。这证明她和她爸两个人的眼光都不错,至少没看错人。
定下了梅子和王树后,分店这边还需要招什么人、招几个,苏丽珍就全交给苏振东自己做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