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怎么都在门口站着不进去?”贺长龄引着杨止歌进来,看着两人面面相觑,问道。
院中寂静极了,竹叶沙沙作响,只有风在回答贺长龄的问题。
杨止歌比贺长龄会察言观色,她察觉到不对劲,赶紧出来打圆场。
“将军,多谢那日相助,这是我和我母亲的一点心意。”杨止歌福身行礼,将手中的盒子送到宋琢玉面前。
“你母亲如何了?”宋琢玉看着那雕花的木漆盒子,关切道。
“好多了好多了。”贺长龄顺手接过盒子,对着杨止歌笑道,“我就说你别太担心。”
杨止歌仍旧穿着那条破旧的鹅黄色裙子,不知洗过多少遍,已经有些掉色。不过她此刻双眼有神,也恢复了些少女的神采。
“长龄,过来。”宋琢玉耐着性子等了贺长龄快半个月,此时终于见到了人,再不去想与许剑知之间得体不得体的问题了。
“你只谢他们,你不谢我呀?”许应瞧着杨止歌心情不错,也不似之前那般羸弱了,笑嘻嘻地打趣道。
杨止歌有些不好意思,轻声道:“那,也谢谢许公子。”
春日里山茶开得很好,一簇一簇地堆满了院子。两人穿花拂叶而过,杨止歌身上的脂粉味混合着花香,幽幽静静的,让许应觉得风也宁静安详了不少。
“你看。”
许应领着人进来,笑着指给她眼前仍在水中泡着的画,示意自己这些天劳心劳力,也没忘了她。
杨止歌不懂修复,看着许应帮她修画心生感激,想起自己还未好好谢过许应,便又要俯身行礼。
“不用不用。”许应伸出画笔,轻轻挑起她的胳膊。
许应最见不得小姑娘受委屈,她想起巷子里的事情,问道:“这半个月可有银钱进账?”
杨止歌摇了摇头。
“可是主母仍在苛待你?”
杨止歌的头低下了,随后安安静静地站在角落里,一言不发。
一股无可奈何的怜悯从许应的心头浮现。
“你母亲如今不能画了,这画一卖,是够你们母女二人过活一段日子,”许应收了毛笔,搁在笔架上,道:“坐吃山空也不是办法,你可有想过以后?”
闺阁长大的杨止歌,尚且没有自己的主心骨。她抬起一双眼睛,看了一眼许应,又悄悄地阖下,轻轻地摇了摇头。
杨家那样富庶的家庭,杨止歌却连一件体面的衣服都没有,她的处境可见一斑。
许应笑道:“若我给你出个主意,让你从今往后,带着你母亲远离杨家,自食其力,你可愿意?”
今日惹了宋琢玉,许应觉得,同他相处时间越久,暴露的问题越多。
与他萍水相逢,衣食无忧,许应已经十分感激。
许应还是想找个机会,自力更生,如此便不必担惊受怕,躲在别人屋檐之下。
“许公子,你的意思是?”杨止歌听见许应的话,惊讶地望向她。
“意思就是,你出股份我出活,咱们一块儿赚钱。”许应弯下腰,用手指轻轻地刮宣纸的边缘。
这画的装裱师傅手艺高超,用的胶也是上好的。画纸在水里浸润了这些时间,已经有些松开的痕迹。
杨止歌缴着手中的帕子,向前走了两步,问道:“许公子为何愿意这般帮我?”
许应背过身去,从架子上抽出一张纸,“没什么原因。就是想帮。”
自己一干起活来便忘了分寸,大大咧咧又常常失了体统,早晚都要在宋琢玉这里露出马脚。
杨止歌不是自己人,年纪又小,若不对她施加些恩惠,哪知她会不会说出什么不利的话。
“你若是想好了,咱们还是立个契。”许应的手腕在素笺上流转,簪花小楷一点点在白纸上落成。
许应用那双会说话的漂亮眼睛向杨止歌解释道:“我绝不诓你一分钱。”
......
“将军,杨小姐手艺不错呀。”盒内云片糕香气四溢,贺长龄喜道。
宋琢玉:“何时回来的?”
贺长龄方才想起正事,他放下盖子,起身将窗户关的严丝合缝。
屋内空间狭窄,窗户一关,有些闷热。
贺长龄煞有介事地说:“将军,我那天问诊,杨小姐母亲经年累月地劳累落下了病根。我开了一剂方子,她好生歇着,应该无碍。”
“对了,我又留下了些银子。”
贺长龄说完这些话,观察着宋琢玉的神情。宋琢玉不冷不淡,脸上没有一丝波澜。
他从中州回来之后,想着将军可能想见杨小姐,还先去北郊巷子寻了她一块来,怎么将军听见这些话,没他自己想得那般激动啊。
“那很好。她们都是可怜人。”宋琢玉低声回道。
被抛弃的母亲,无辜的孩子,逃生的弱者,都一节节嵌入他的心脏,成为他淡漠外表下,永远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将军,我还有一事,关于许剑知此人。”贺长龄慢悠悠地道。
“如何?”
“中州汝阳,”贺长龄摊开了手心,无奈道:“没找到这个人。”
贺长龄问诊后,马不停蹄奔往中州。中州前些年发了水,百姓流离失所,接着又闹旱灾,一路看过去民不聊生。
“汝阳的人,死的死逃的逃。直到今年开春,官府才休整过来,”贺长龄摇着头叹息道:“谁知死伤过多,他们刺史嫌麻烦,竟销毁了之前的文书,又重新登记了一遭。”
“都没了?”
中州刺史这样胆大妄为,毁弃所有文书,这样的做法从无先例。
那许剑知说的话是真是假,便无处查证了。
“将军,杨庆老贼给的钱我已经换出来了,交给了陈威。”
“好。”宋琢玉答道。
春色满园,战事吃紧。皇帝却一声令下,把宋琢玉从边关调了回来。
内阁首辅上疏,皇帝准允。面上说是犒劳宋琢玉劳苦功高,理应休憩几日。
实则内阁派自己的人去,迎合着皇帝的意思,架空了宋琢玉的权力。
朝堂党争内斗,一直是常事。可贺长龄知道,宋琢玉一片赤诚,在此事上完完全全是无辜的。
当朝帝王与民修养几年后,起了私心,横征暴敛,穷奢极欲,甚至不惜以天下奉一人。
皇帝挥霍无度,却需要百姓来承担代价。君主以远征用兵为由,矿税加了一层又一层。
梁州有矿,宦官,税使和矿监巧立名目,一年之内,搜罗殆尽。
自此梁州再无一片安乐之地。
百姓苦不堪言,奋起反抗。梁州刺史韩江一怒之下杀了带头闹事的人,不仅没止住当前的困境,反而激起矿工潜逃。
韩江修书宋琢玉,希望借用武力来强制镇压。
一边是国库丰盈,一边是民不聊生。宋琢玉拒不借兵。
税收一份送入内廷,两份被随行官员中饱私囊,剩下的便进入韩江这样人的囊中。
韩江捞的少了,便心怀怨怼,进京时狠狠地孝敬了首辅一把。
自此,弹劾奏疏便如雪花般接连不断,纷纷扬扬地砸到宋琢玉的头上。
开矿加税,官员敢如此猖狂,草菅人命,暗里多少有皇帝的授意。
宋琢玉近些年来势头正盛,大有功高盖主之势,皇帝借着文武百官的口,轻轻飘飘地将他调离前线,只留下一个守城的虚职。
皇帝打着远征军需的幌子苛税暴政,建立了一张覆盖全国的敛财网络,官员们层层盘剥。
皇帝有钱了,爪牙有钱了,只剩百姓苦不堪言。
贺长龄知道他心思深重,对此事不愿过多表露。因此绝口不提。
回雍州的这些日子里,宋琢玉已经安排好了各项事宜,贺长龄顺着他的意思,敲了杨庆一笔,把军饷给了副将陈威。
“这下都已经安排妥当,您是不是该歇歇了?”贺长龄忧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