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张口就想说番茄酱,却突然想起来这里管番茄叫红柿子,普通百姓不会那么官方地叫番茄,至于西红柿这个称呼,更是没人叫的。
“红柿子酱?”李芳接过话茬,“那玩意还不好找啊?谁家秋天不做点红柿子酱放着啊?你早说要蘸那个,我刚才就给你拿出来了!”
“啊?真的吗?”梁舒一脸震惊地看向李芳,原来村里人都做这个啊,那他怎么就没见过呢?不管是在梁家还是言家,他都没看见过红柿子酱。
看他一脸震惊的样子,众人很奇怪,这东西村里家家户户都做,怎么舒哥儿不知道呢。
原来梁舒他爹和他奶奶都是不喜欢吃红柿子的人,所以自从梁家老爷子去世之后,就再也不种红柿子了——这事还是梁舒很久之后才偶然听村里老人说起的。
而到了言家之后,没见过红柿子酱就完全是巧合了。
刘梅花厨艺一般,做酱的手艺倒还不错,每年都会做一些。只是今年红柿子收成的时候,田广说他腿又有些疼,要买药吃,所以老两口就把收成的红柿子都卖了,换了钱给言欣婆家做了贴补。
现在也不管这些了,不管以前见没见过,现在有就行了。李芳进厨房去找了红柿子酱出来,递给梁舒。
梁舒闻了闻味道,感觉还不错。但是要用来蘸炸鸡和薯条吃,就有些不合适了,所以他准备加工一下,尽量还原出番茄沙司的味道来。
他从陶罐里舀出一勺红柿子酱来倒进锅里,然后加入白糖和醋,开始慢慢熬。
边煮边用锅铲把酱里面大块的番茄压平碾碎,让酱更加细腻。
这操作不难,没一会儿就把番茄沙司做出来了。
这下用新熬的番茄酱蘸薯条吃,大家都觉得更好吃了,番茄酱酸甜开胃不说,还把油炸物的腻味给中和掉了,叫人越吃越想吃。
后来梁舒又炸了一大锅薯条出来,都被两家人给吃光了,看来这番茄酱真的功不可没啊。
……
回家之后,几人围坐在一起,开始商量新吃食要怎么安排。
梁舒率先开口:“爹娘,我想着咱们这东西得现炸才好吃,所以明天咱们就带着柴火和锅去小摊上面炸吧。”
但言之舟却觉得明天直接上新品有些不妥当,他按住梁舒的手,轻轻摇头,“舒哥儿,明天怕是不行。咱们那小摊后面虽然是有一个灶台,但自从前任租户走了之后,就一直没用过了,估计明天得好好清理一下,咱们还是后天再做新吃食吧?”
这话说的有道理,估计那灶台清理起来也会有很大灰尘,自家卖的又是吃食,必须得保证干净,还是等明天卖完奶茶之后再仔细清理一下吧。
虽说生意不是明天马上做,但账还是要现在就算好的。毕竟这炸鸡和薯条用的油多,还得仔细算一算成本再定价。
如今一只鸡在村里能卖到五十文,若是在镇上,就更贵了,大概要六十文,暂且按村里的价格来算就好,毕竟村里养鸡的人家太多了,很容易买到。
土豆就便宜得多了,一文钱一斤,而且自家地窖里还有不少呢。
炸东西用的菜籽油,一斤要三十文,一锅油至少三斤,大概能用两天,这就是九十文了。
至于番茄酱,红柿子收成的时候,一斤也就一文钱,每天用到的番茄酱大概就是两三文。
柴火每日算五文即可,村里收柴也很便宜的。
还有包装食物用的油纸,一沓五十张,要十文钱。
为了保证公平,避免顾客买到的鸡肉部位不同,梁舒决定炸鸡半只起卖,这样的话,就能保证每个人买到的鸡肉都是一样的。
这样算下来,一只炸鸡的成本大概是七十文,那半只就得卖到五十文,不然就真没得赚了。
薯条的价格就会低很多,梁舒打算一份薯条按半斤来装,这样的话一份薯条的成本就是三文钱,卖六文就可以了,毕竟原料就是土豆,太贵了也没人乐意买。
算好了价格,梁舒本来打算回去睡觉了,却想起来自家没有红柿子酱的问题。
“爹娘,咱们要不就从大伯娘家买红柿子酱回来吧?咱家今年也没做酱,反正得买,不如就从伯娘家买好了,她们也能赚点钱。”梁舒一脸真诚地问道。
言青山两口子也觉得应该这样,言青阳一家真的帮了自家太多了,怎么着这钱都该叫他们赚一些。
想了想,几人决定好了,若是这新吃食的生意真能好好做下去,那不止红柿子酱,等家里的鸡或者土豆用完了,也先去言青阳家买,两家人一起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