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次日下午,倪潇儒正抽空整理那批医学杂志,准备带几本去上海,没曾想那林之韵忽然匆匆而来,因为这个时候她是从不来的。“咦,你怎么来了?”他轻声问道。他俩说话一般都要压低一些声音。
林之韵靠近了才低声说道:“潇儒,待会儿陪我去一下杂志社好吗?那位王编辑约我四点到他那儿面谈,问我能否再作一些小调整。我从未经历过这种事情,一个人去恐会疏漏编辑的确切意图,到时又要节外生枝。”声音中洋溢着那种油然的激动和兴奋,也夹杂着稍许的忐忑。
倪潇儒由衷地为林之韵高兴,他说:“真的?这样就好,说明有戏。”
林之韵点头肯定说:“潇儒,这全是你的功劳。”
倪潇儒摆手说;“小说是你写的,这功劳可不能记在我的头上喲!不过,到时别忘了请我吃饭。”
林之韵爽快地说:“那还用说,一定的。”
倪潇儒忽然想到了进修的事,说道:“哎呀,吃这顿饭恐怕得一年以后了!”
林之韵不解地问:“为什么呀?”
倪潇儒告诉说:“我下个星期就要去上海进修,得一年的时间喲!”
林之韵颇有疑问的说:“咦,这事怎么从没听你提起过呀!我感觉好像是一下冒出来的事情。”
“因为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所以就没有提起。”倪潇儒一边说,一边从抽屉里拿出车票和介绍信甩在桌上,笑着说道:“你看看 ,这些总不是假的吧?”
林之韵顺手拿起来,似乎漫不经心地瞟了瞟,笑着说:“我怎么会怀疑呢!只是感到突然罢了。”
这时,那黄萍又开始指桑骂槐了,嬉笑怒骂好生自在,那袁胖也不时在旁插科打诨几句。两人好像是演双簧说相声,不过袁胖始终是个配角,她倒并非是跟倪潇儒有什么过不去,倪潇儒也从未招惹她什么,各干各的,只是她嫉妒着他的才能,这心里头老是酸滋滋的。她自认和黄萍的情谊不浅,这心就自然向着她。她知道黄萍一直暗恋着他,可总是碰璧,被弄得茶饭不思,喜怒无常,再说这嘴闲着也难受,反正有黄萍在头里,乐得跟着起哄,既给黄萍做人情,又有笑话可看。
林之韵虽早已领受过这种恶言恶语,但平白无故的受这份气,那心境毕竟被扰得乱乱地,那还有聊天的闲情逸致。她赶紧说:“潇儒,我四点钟在杂志社楼下等你。”说完便起身向外走,不过那脚步慢得就象停住一般,她一直回头狠狠地盯着黄萍。她们仿佛是在用眼神进行一场决斗,一个打小就桀骜不驯,自认高人一等;一个则自幼心比天高,企盼出人头地。两个佚女直面较劲,那眼光就像“嗖嗖”冷箭,意欲刺穿对方的自尊,谁都不肯轻易臣服。最后还是林之韵那光彩照人的仪容,充满自信的神态和居高临下的眼光,使她再次占据上风。黄萍的眼光终于游离退缩了,林之韵才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面带鄙夷的嘲笑,昂首跨出中医科的门槛。黄萍被气得脸色涨紫,一怒之下把器械盘横扫入地,摔出震天的响声,不光是把倪潇儒大大地吓了一跳,同时也把所有的人都大大地吓了一跳。她把怨气一股脑儿倒向倪潇儒,说的那些话已是越来越难听露骨,就欠指名道姓。对此,倪潇儒只好继续忍气吞声,这种象蚂蟥一样叮着你,恣意寻衅滋事的人,他连躲都来不及,哪还敢去招惹喲!幸好马上要去进修,不然,他真不知道该怎样呆下去。中医科的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没人敢出来 “吭”一声,都噤若寒蝉一般。从表面看,倪潇儒处处躲着,黄萍似乎处处占先,仍然谈笑自若,潇洒得很,殊不知,那是因切恨而故作出来的。当她一人独处那完全是另一副样儿,一会儿坐着怔怔发呆,迷离恍惚,一会儿又无名发火,甚至摔打东西,就是她父母见了这个宝贝女儿,也不敢多说一句话来。自此以后,那黄萍高兴便来上班说笑,不高兴则病休回家。
倪潇儒慌说是买车票,其实那车票早一日就买好了,他去副院长哪儿请过假后便急匆匆地赶到约定地点。这是一家刊登纯文学作品的杂志社,因善推荐文学新人而出名。王编辑审阅这篇小说后甚为满意,认为其虽为小说,但之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却是散文风格,意境幽美,文笔清丽,不失是篇好作品。另外,这五个字的题目也起得别致,古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题文环扣,有点睛之妙。因而当下就决意举荐录用。晴雨这名字似乎曾在那见过,但却无论如何想不起来。他判定这是一位文学新人,应该是篇处女作,但只要稍作调整,艺术效果定将更好。所以他想约作者前来一谈,以便当面商榷。王编辑是位年奔六旬,仪容宽厚富态,又颇有学者派头的先生,头发花白略显稀疏,架一副酒瓶底厚的眼镜,人倒蛮热情和气,健谈而稍显唠叨。他见是一对俊男佚女,因而问道:“作者就是你俩,是合著的?”
倪潇儒赶紧回答说:“不是,我只是陪着她来,作者是她。”
王编辑“哦”了一声,转而打量着林之韵。心想,先前就一直在猜想,会不会是个女作者?果真如此。这次推出的文学新人不但新,而且还是女的,这真是太好了!投寄到社里的作品虽说不少,但真正能够让人欣赏的却并不多,而之中的女作者那就更少了,因而社里一直较注重发掘荐举。他已为这个中篇写好了一篇按语,现在看来得重新改一下才是。他说道:“晴雨就是你呀!我想了好长时间,才隐约忆起,我们还曾有过一回书信往来,但未曾料想竟是这样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不简单喲!怎么,他是你男朋友?”他又指着倪潇儒随意问了一句。
王编辑这么不经意的一问,倒让林之韵显得有些张惶,她只赧然一笑,未置是否。接着她说:“虽然不是合著,但在写作过程中,得过他的许多帮助,要是没有他,我就改不好,当然也没有勇气再来投稿。”她转而恭敬诚恳地口气说道:“王老师,谢谢你的欣赏,这是我的头一篇作品,还望能多多赐教。”
王编辑拍拍脑门说:“哎呀,你看我…来来…快请坐,我给你们倒水。”他把椅子挪近一些,坐下后才慢条斯理地说:“这话就太客气了,你既然能写出来,那自然就有这样的功底。我呢,虽有欣赏的眼光,但却没有创作的能力。读得来却写不来,看了以后又要忍不住妄议一番,有些乱点鸳鸯谱的意味。我先声明一下,今天请你们来只是想作一些探讨,不是能否发表的附加条件,完全是我的一己之见,仅供参考而已。”王编辑随手翻开小说,指着划过圈圈杠杠之处继续说道:“这篇作品给我的印象是行文儒雅清丽,委婉恬静,对那些景色的描写,情感的刻画,真可谓佳句叠出,珠玉相连。这些句子既有诗一般的优美,又有火一样的热情,让人不禁回味。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对郎才姝女,他们演绎了一曲具有现实版意义的浪漫爱情。他俩的爱情,被刻画得特别真实感人,是那种能彼此进入对方心中,充满对方心灵的爱情,高尚中透着平凡,平凡中显出高尚。”王编辑说到这里停了下来,一边拿起杯子喝茶,一边用两个酒瓶底扫了扫他俩。
林之韵听了很是高兴,因为这些评语是出自一位资深文学编辑口中。她急切的问道:“还有呢?王老师!”
王编辑连着喝了几口茶以后才说道:“今天约你们来,一是说说我对这个作品的看法,或者说是认同感,其次是想对作品提个建议。你们看哦,这第五和第六两个部分虽写得很精彩,人物集中,笔墨浓重,但我觉得此处铺垫稍显冗余,故事主线反倒被平行的支线给平均化了。因此我建议你们,可否考虑将几条平行的支线收窄一些,再重构一些上下关联的段落加以融合,这样主线脉络愈显清晰,结构也更加连贯顺畅,还望能仔细斟酌一下。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而已。”
这个作品对倪潇儒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曾提笔修改过好几遍,但还是不禁躬身凑过去,顺着所指翻看,他只稍作思考便拍着膝盖说;“王老师,经你这么一点拨,我才明白这个建议的妙处。”他转身对林之韵说:“之韵,你看这里,是得这样改哟!这样才绵连不辍,延续了精彩,让人回味无穷。”
林之韵也已领会了王编辑的建议,她说:“王老师,谢谢你的指教,我定当顺着这个思路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