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曦刚带着二喜从后门出来就碰见了送书回来的小虎和小茂。他们的年纪跟二喜差不多大,都是上京的孤儿,幸得一众善人资助才得以长大,如今也都在书局帮工。只见小虎推着一个木质推车,小茂正拿着一个小册子向他提问。
二喜惊喜地上前打招呼,二人见了,也赶忙向乔曦行礼。乔曦是跟王姨一样的好人,少年们眼中满是尊敬。
乔曦被看得有些不好意思,毕竟她只是捐了些钱财,未曾像王姨一般亲力亲为。为了缓解这股“尴尬”,她转而问起了小茂手中的册子。
“回乔小姐,这是书局先生给的字帖,我们兄弟二人最近在识字。”小茂恭敬地答道。
乔曦闻言欣慰地点了点头。一旁的二喜听着也很高兴,这几年她跟着乔曦也学了不少,随手拿过册子,开口道:“让我看看你俩都学了什么。”
“学得可多了。”小虎说这就秀起了最近刻苦练习的成果。二喜不甘示弱,二人打打闹闹地吵了起来。
见二喜难得有十三四岁少女的活泼,乔曦也就由着她去了。一旁的小茂却连连向自己的恩人赔礼,拉着小虎进了书局。
乔曦见状,不免笑道:“小茂的性子真是沉稳。”
二喜闻言却低下了头。小茂与他们这些没爹娘的孩子不一样,他是家道中落被卖来上京的,若不是命运不济,此刻也应是一个翩翩少年。想到这,二喜不禁感慨道:“若是能早读书,我相信小茂哥肯定是个人才。”
这话意外刺痛了乔曦,若是朝露能早读书,明事理,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然而,没人能回答她的问题。回到乔府后,她马不停蹄地开始帮着秦婉改稿。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京中志异》终在年关前完成。乔明朗找了一间相熟的书坊在年后版印。开工之前,乔明远特意带着乔曦前去拜访。兄妹两刚下车,就见方思渺带着仆从等在了门口。也是在这一刻,乔曦才知道这里竟是自家师兄的书坊。如今做女装打扮的她很是尴尬,看着眼前人不知该如何开口。
方思渺见了来人也很是意外。茶楼匆匆一面后,他就去了江南,过年回来后才得知难安先生的书递到了自家书局。他本是特意来相见,没想到却会面了自己那陌生的小师妹。
一旁的乔明远也意识到了二人的“古怪”,率先开口道:“乔曦,这位是方思渺方公子,跟你一样,跟着武夫人学学问的。”
乔曦闻言赶忙彬彬有礼地打了一个招呼。方思渺也躬身示意,将人请进了屋。三人一坐定,他就迫不及待地问起了难安先生的事。
“在下曾与难安先生有一面之缘,不知今日他在何处?”
这个问题直切要害,乔曦心下一紧。幸而乔明远与秦婉商量过,给“难安先生”安了个老家表弟的身份,说人过年回老家去了。
方思渺听后不免有些失落。他爱书,自然也第一时间读了成稿,对《京中志异》那是手不释卷,可惜秦婉已是妇人,难安先生也没见着。他又不死心地问道:“不知难安先生何时再来上京?”
见人如此执着,乔曦竟莫名有些感动。乔明远却不悦地瞪了她一眼,遮掩道:“表弟不慕名利,老家快活,怕是不会再进京了。”
这话不免让方思渺想到那一方绣帕,连连摇头,感叹自己“不逢时”。乔明远见状怕人深究,转而讲起了书稿的事。
“乔大哥放心,明朗与我相熟,这事儿我定会办妥。”方思渺保证道。
乔明远闻言点了点头,以茶代酒,跟人碰了一个。方思渺被军中的汉子的豪爽打动,连连打保票,讲起了书坊的近况。
“说起来,上京最近有股风潮,不知乔兄可知?”
乔明远摇摇头,表示愿闻其详。
方思渺笑道:“咱们大昭翻印之事屡见不鲜,为了区分,不少文人就亲自刻章,将章印在扉页,不知二位可有意向?”
乔明远闻言看向乔曦,让她拿主意。乔曦自然是知道这事儿,她早就与秦婉商议好,让随侍的二喜将印章拿了出来。
方思渺看着刻印点了点头,冲着乔曦笑道:“看来,小师妹是早有准备啊。”
“让师兄见笑了,嫂嫂不便出门,只好让小女来了。”
这话说得在理,毕竟乔明远是一介武夫,自是不如师从武明珠的乔曦懂书。方思渺叫人取来白纸和印泥,当场试了一试这印章。这种印章大多是文人题字,没想到自家小师妹拿出的印章竟是一个奇怪的图案。
“不知这印章是出自何人之意?”方思渺忍不住问道。
乔曦听后笑了笑,开口道:“让师兄见笑了,这章是难安表兄的随手画的。”
方思渺听后看着纸上的印章也笑了,这难安先生真是个奇人。
在回去的马车上,乔明远问起了印章的事。他对这些不甚了解,但是那奇怪的图案也引起了他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