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势渐小,淅沥之中,黎风烨根本等不及明日。甫一走进小院,他便抓起几把茅草,飞身上檐,垫着茅草,坐在屋顶,拔出长剑。
黎风烨向屋下的谢珂招招手,“阿珂,快上来!”
“黎师兄,下着雨呢。”谢珂抬头看他。
黎风烨扬起眉毛,道:“这么点雨,地都没湿,上来上来!”
谢珂无奈,只得跃上房顶,与他同坐屋脊。
黎风烨用手指擦了擦剑身,别样高兴,“阿珂,你瞧,我鸣春剑初成,如今又拿了娘新铸的宝剑,以后呀,我定能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恭喜师兄。”谢珂却没他如此兴奋,平静回答。
“恭什么喜。”黎风烨一动,倚在谢珂身上,长手一伸,当即抽出谢珂的长剑,“最重要的是,我再也不会让你受伤了!”
他左右手各握一剑,小心翼翼地转了两圈,又说:“总之,我打算勤学苦练。既然如此,阿珂,你也要兑现你在梁府的承诺。你看你,原先就不太喜欢练剑,《绿柳剑》之后便该练《玉兰十三引》了,三年了,你还停在第四引呢。”
腕上一热,谢珂捏住他手腕,轻易夺回青剑,笑道:“我是没多喜欢练剑,可我看师兄你也没多喜欢。”
“污蔑我。”黎风烨反驳。
谢珂看他一眼,随即起身,踩着茅草绕到黎风烨背后,抬起他放在屁股后的阔刀,稍显费劲地拿了过来,解下缠刀黑布。
他将阔刀平放膝间,手指指节反敲两下刀面,“师兄现在不是更喜欢用刀么?”
刀鸣近在耳畔,黎风烨问:“你怎么知道?”
谢珂道:“看出来了。”
黎风烨嘿嘿一笑,“因为用刀更威风。况且这回下山一次,与那几人斗过一场,我心想,说不定刀更适合我!”
谢珂端坐一旁,抚摸刀背,“难道用剑便不威风?”
“剑么……”黎风烨迟疑一瞬,道,“倒也不是。但就像娘说的那样,总有些君子、风雅之意,我寻思着,和我不大相配。”
谢珂反问:“为何不配?三尺青锋,平不平事。剑侠留名,自然与师兄极为相配。”
黎风烨挠了挠头,“用刀也能当大侠啊!”
忽然,谢珂抬眼,黎风烨与他对视,只听谢珂“咦”了一声,又问:“莫非……师兄是觉得剑与我更相配,索性弃剑从刀?”
江湖常有琴瑟和鸣,刀剑合璧的美名,先前见过爹娘一刀一剑合招,黎风烨便隐隐动了心思:行走武林,若与师弟一起使剑,那该有多无聊!彼此弥补,扬长避短,这才更加风光!
虽不知谢珂怎的歪打误撞,猜中自己心事,眼下被他一语道破,黎风烨不好意思地咳了咳,道:“没错,正是如此!”
语罢,黎风烨拎起谢珂膝间阔刀,纵身落地,“来,师兄给你舞一套《玉兰十三引》!给你瞧瞧,刀也能当剑使。”
谢珂一笑,随之回到院中。
顿时,黎风烨以大刀起剑势,一套《玉兰十三引》舞尽,虽有些吃力,却别有意趣。
谢珂旁观,不知当说是“山猪吃细糠”,还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雅俗共赏”,只知自己嘴角越翘越高,笑意盈盈。
他一言不发,反倒走近黎风烨,故意拔出黎风烨腰下佩剑,紧握手中。
不等黎风烨说话,谢珂长剑在手,起式,正是第一引。
又一套《玉兰十三引》舞出。
相授剑法之时,祝云听曾说,当年她身在江南,红船看戏,昼听鸣琴,夜赏琵琶,有感而发,连夜成招,世间从此便有了《玉兰十三引》。一本剑谱,尽是高山流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