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的是隔壁李家婶子也存了心思,虽说没指望李远山有啥出息,不过能识得几个大字总是好的。
再一个,打心底里瞧上了许知韵,白净的小女娃谁不喜欢,越看越觉得当儿媳妇好。
除了一些节日、春耕秋收,许知韵都会和李远山一起做伴上下学。原本兰姨不放心,总会悄悄地跟在后面。后来看到村里的孩子们会一同走,李远山确实在护着阿韵,便放心下来。
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晓得,这李家小子力大无穷,别说是头牛,就是头老虎也是立马能撂倒的。
只要李远山在身旁,还真是没人敢招惹许知韵。
镇上考功名的男娃不会来这所学堂,故这里的孩子并不多,女娃更是少之又少。即便不要束脩,书本对于村里农户来说,那更是贵得要命,太少的村里人会让自家女娃来上学。
乡下孩子不在意男女大防,总是一起玩耍的。不过学堂先生有些讲究,便在中间摆个矮屏风,将男女隔开来。
女娃这边就三人,许知韵,村里的赵欣儿,还有一个是镇上卖白酒家的王花琪。
赵欣儿是家里唯一的女娃,家庭富足又会讨他父亲喜爱,脾气跋扈些。
她自认为在文兴村,她是最受宠爱的女娃,是唯一一个能上学的女娃。可没想到开学的第一天就看到同村的许知韵,那个无父无母被一个绣娘养大的孩子。
并且村里人都夸兰绣娘将孩子养得好,白白净净的招人喜欢。村里人没夸过自己白净,总说赵欣儿有福气相,不就是说她胖吗。
没父母还能上学,赵欣儿不想与这样的人一同玩就拉着镇上的王花琪一起玩,总是孤立许知韵。
偏偏许知韵不在意,她有一个脚踢黄牛的厉害哥哥就够了。
玩伴不在多,在于魅力。譬如李远山,他的名声镇上都知晓,一群孩子在他后面做小跟班,山哥长山哥短的叫,李远山又听许知韵的,最后许知韵混得像个头目似的。就像兰姨说的,上学的日子是愉快的。
这可把同村的赵欣儿气得暴跳如雷,更加讨厌许知韵了。讨厌归讨厌,到底是不敢惹。
消停上了几年学堂,许知韵认字背诗得了先生许多夸奖,李远山在学堂像只猫,总低着头说不会不懂,时时被先生骂,不过出了学堂瞬间生龙活虎。
李远山快十五岁时,镖局的镖师来找上门,说他是练武好苗子,种地可惜了。
托了里长问这事,得了准信,李家觉得是个好出路。那榆木脑袋本就不是读书的料,因能护着阿韵那孩子,要不早就不让他上学了。
婶子甚是喜爱许知韵,心里早把她当成儿媳妇的人选,不过看兰绣娘护得严实,私下也拐弯提过,人家都没搭话,怕是嫌弃他家儿子没本事。
如今好了,能习武就厉害了,那镖师说习武最好五六岁开始,不过李远山力气大,好好练不比那童子功差。
这本事学成了,等过两年许知韵及笄了,便能去提亲了,李家人是这般想的。
李远山便跟着去焦州学武了,走的时候很不舍,怕学堂的人欺负许知韵,但没办法他娘告诉他,男孩子要有真本事的。
真被李远山的乌鸦嘴说对了,学堂的赵欣儿瞧着护着许知韵的人走了,便处处针对起许知韵。
之前学堂的人全围着许知韵,如今树倒猢狲散。没人再与许知韵交好了,就正大光明地欺负起许知韵。
今儿说衣服是娘亲手做的,明儿说兜里的果子是爹摘的。许知韵一直觉得自己太在乎有没有爹娘这事,是赵欣儿从小气的。
在赵欣儿几次三番的提及许知韵无父无母时,许知韵实在被戳痛软肋,次次被气个够呛,便找个由头不去学堂了。
兰姨打听到了原因,也就同意了,不过私下偷偷哭过好几回。
北边的冬季来的就是早,望着隔壁荒凉的院子,全无一点生机,唯有脑海中的思念化作一幅幅画,不由得想起那个赤着双脚挡在她前面的男孩。
曾经的许知韵就想过,以后和这个男孩过日子也好,这样她就有家人了。
即便村里人都笑话李远山虽有力气,人却是个傻的。前世的许知韵可不同意村里人的看法,这不是傻而是纯真,纯真的人才散发傻气,事事都懂的人活得才累。
李远山这样的正好,人情世故不懂也去不理会。
不过经历过前世,许知韵认同村里人说的,李远山就是傻的,傻到认为单枪匹马就能去皇宫救她。
许知韵回到许府后,联系了好多次李远山见见面,可李远山捎过来的那封信却说,他娘说阿韵是富贵人家的孩子了,与村里的孩子不同,不叫他再联系阿韵,省得耽误人家。
之后寄出的信都被送回来了,关系就这样断了。关系断了,就表明再不认识,那为何得到她被关进冷宫的消息,李远山你还要去救,还以为多厉害呢,只身一人硬闯皇城,在皇宫大门前就被以叛军的名义绞杀。
思及此,许之韵捏紧的双手松了松,有些颤抖。
这一切还没发生,此时的李远山还在学武,李家婶子怕他性子软被其他娃子带坏,一家子一同去的。
隔两个月就会收到李远山的信或是捎回的特产,许知韵将要去南临的消息写了信托人带过去了。
这一世,许知韵想远远的看看那个傻大哥,究竟练的哪一学派的绝世武功,如此猖狂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