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年年有新生[八零] > 第20章 奇葩2

第20章 奇葩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中山装惊讶了一瞬,讪讪地闭了嘴。过了几分钟,似乎下定决心般,中山装起身来到符伊年面前,十分郑重地鞠了一躬,“对不起!”

符伊年正要往嘴里塞茶叶蛋,被他吓了一条,剥好的茶叶蛋掉在了桌上。

“没关系,您请起吧。”符伊年其实没怎么在意,她只是不想被人道德绑架不想让人当成软柿子捏而已。

经过这么一闹,符伊年早饭也不想再吃,她三两口把碗里的粥喝完,用手帕把掉在桌上的茶叶蛋包好,起身离开了饭店了。

*

从饭店离开,符伊年先去了粮油站。

按照当时的政策,一般成年人按轻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不同,每月可以领29-39斤粮食半斤食用油,其中细粮粗粮米面按比例分配各地又不一样,北方吃面食的多,那么面粉杂粮比例就大,大米比例低。

如果是大学教授、高级演员、13级以上的干部,还有又额外的补贴,比如符志红,生前是三级工程师,相当于七级干部,所以他除了每月原本的35斤粮食还另外有五斤大米半斤高级食用油的补贴,而唐致红却只有规定的30斤粮食半斤食用油。

再加上原主的,符家一个月有将近一百斤的粮食和一斤半食用油,这在当时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了。

而现在,符志红和唐致清牺牲后,死亡证明一开,户口簿一换,符伊年成为户口簿上有且仅有的一个,每个月只有30斤粮食和半斤食用油。

当然了,这30斤粮食和半斤食用油对于符伊年这个一天三顿饭吃两顿食堂的人来说绰绰有余。

可能是周末的缘故,粮油站人比较多,十几个人排成队,拿着米袋子面袋子和油壶等着称粮食、打油。符伊年锁好自行车,在队伍的末尾站好。

粮油站里分两个柜台,一侧称米面杂粮,一侧打油打酒。每侧都是三个工作人员,一个核对粮油本报数勾销,一个撑袋子,另外一个用专门的米面器具收了米面装进袋子里,上称称重,几乎不用添减,每次都很准。打油的一侧也是同样的,又快又准,几乎不会漏出来。

符伊年想起欧阳修的《卖油翁》:无他,手熟尔。这些工作人员虽然没有达到“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程度,可是十几秒就装完一瓶油这种速度,也是天长地久磨练出来的了。

队伍前进的速度很快,几分钟而已,前面就只剩两个人了,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大妈和一个三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

“同志啊,我老板有胃病,吃不了米,能不能都给我装面啊,”最前头的大妈一边递袋子和粮油本一边询问,“帮帮忙吧,谢谢你!”

工作人员没有立刻拒绝,而是接了她的粮油本看了一眼,摇头,“这位同志,每个人的米面配比是固定的,若是给你的都是面,其他人的岂不是要不够了?而且,规矩就是规矩,不好改的。”

“求求了,这位同志,帮帮忙啊,要不,您问问领导?帮帮吧同志,我谢谢您!”大妈苦苦哀求,后来竟然屈膝想要下跪,立刻被工作人员拦住了。

前头的动静很快就引起队伍后面的注意,了解了事情经过后,有人赞同工作人员认为规矩就是规矩不能随便更改,“大家都是固定的斤数,将就一下吧,家里不是还有别人?”

也有人有同情大妈觉得人都可能会遇到困难可以通融一下的,“将心比心,不是什么大事,帮一把吧。”

符伊年本身不喜欢这种“我弱我有理”的道德绑架,不过今天她决定帮这个大妈一把。

“同志,”符伊年从队伍里出来,“能不能这样,我和这位老同志换,把我份额中的面粉和她份额中的米交换,”说着假装露出一个不好意思的表情,“我不太会做面食,吃米比较简单。”

“欸,这个办法好!”后面有位老同志拍手称赞,“大家互相帮助嘛,这个小同志不错!”

符伊年露出个羞涩地笑,看向工作人员,等待她们的决定。

几个工作人员对视一眼,其中一个年纪较大的让她们等一下他去询问一下领导,两三分钟后他重新出来,对着队伍点头。

于是符伊年和大妈同时进去,按照各自的份额呼唤,大妈如愿以偿地换得了三十斤的面粉,而符伊年啧带着二十斤米和十斤面以及一桶油出了粮油站。

各取所需两全其美,多好的一件事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