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的过,转眼就到了收大米的季节。
前两日刚下完秋雨,湿漉漉的,割了稻子回家也晒不干。
今天放晴了,太阳也大的晒人,村里人就着急忙慌的要收稻子了。
梅家地不多,也就七八亩。
而且全家一起出动两三天地就被收整完了。
收上了的稻谷不能直接进仓房,还要晒上个两三日。
梅家年年的稻谷都是要收到家里来的。
一个是后山有空地,地方大。
另一个则是因为家里的地少,打出来的谷子也不多,不值得再拉着去晒谷场。
自家的干完了也要帮着村里其他困难的家里去帮忙。村里人都淳朴,对他们来说,这都是小事。
梅时淮要拿着镰刀去河尾村看看。
秦朗月却说家里没有种稻谷,大伯家虽种了稻谷,但也种的少只种了那么两三亩自己家吃够用就行。
况且大哥二弟和小弟也在家,用不着去帮忙,
梅时淮才放了心和阿爹去别家了。
家里也没闲着,梅阿娘带着秦朗月和梅晓沄去后山翻稻谷。
收上来的稻谷要均匀地摊在地面上接受阳光的照射,好让它变干燥。到时候打谷子也方便容易。
翻到一半,便听见山下的院子里有人喊。指派了晓沄下去看看是谁。
晓沄回来后说:“是我哥拿回来了好几条黑背鱼,个头都挺大的。说让晚上炖了。”
梅阿娘摆摆手继续干活儿,又说:“行,知道了,晚上给你们做鱼头泡饼吃。”
秦朗月和梅晓沄立即高兴了,干活儿也有力气了,手上的爬犁耍的虎虎生风。
梅阿娘笑话他俩见鱼眼开,以后多给他俩做鱼,那不得把全村的地都给翻一遍。
秦朗月笑笑不说话。
梅晓沄倒是调侃他娘道:“要是天天给我做鱼头泡饼吃,别说全村的地,全镇的地,我也给他翻一遍。
娘还是低估了我,不相信我的能力。”
梅晓沄这话自是引发了其他两人一起笑话她。梅阿娘更是说:“你赶紧好好干,你干的越多干得越快,也就早点能吃上。”
于是在梅晓沄一个人顶两个人的情况下,天还大亮着就把稻谷翻完了。
农忙的时候就算天黑了,吃饭也是早的。
既然这么快就干完了,梅阿娘心里想着多做几个菜,这几日干活也累了。多吃点好的也算是犒劳犒劳这两天的忙碌。
到厨房的时候发现鱼早就处理好了。估计是梅时淮拎了鱼回来开膛破了肚之后又匆匆去帮忙了。
这样也好,省了手上沾上血气。
梅阿娘问在旁边洗手准备切菜的秦朗月。这鱼打算怎么吃?做个鱼头泡饼再吃个别的什么呢。
秦朗月想了想说:“下了两天秋雨,身上潮乎着,鱼就用辣子炖了吧。去去湿气,身上也好暖和些。
也别做完了,剩两条,明天做鱼汤下面条吃。”
“行。”
梅阿娘说干就干,让晓沄燃起了灶火。
放点儿花生油,再往里头放两勺猪油。把鱼放进去煎,两面金黄后就把鱼拨到一边,放入葱姜蒜辣椒和农家大酱爆炒。
等酱料炒香后又把鱼推回锅中间,倒上两瓢开水。
这边秦朗月也没有闲着,打开橱柜挖了好几勺白面粉和了面团。
鱼头泡饼里的饼不能用死面饼要那种脆脆的泡进去才好吃。
刚入口时是饼的香脆,细品后又夹杂着辣鱼汤的辣味酱香味咸味和鱼本身的香味。
这是第一种吃法,用饼蘸着鱼汤吃。
第二种就是把饼直接扔到鱼汤里面。突出的是鱼汤的咸辣香味儿,之后才能尝到饼的酥脆劲儿。
秦朗月偏向于第一种,他爱吃脆的。
晓沄同他一样 ,倒是其他人愿意把饼全泡进去吃。
炖了两条鱼,一家五口人哪能吃饱。用南瓜炖了肉,炒了个土豆丝,明天要炖的豆腐买多了,油煎了。
正是干活多的时候,肚里没有油水哪能挥的动镰刀。
太阳刚落山,山里也凉快了,父子俩也进了门,鱼碰巧出锅。
一家人匆匆洗了手开始吃饭。
天还没全黑,天上的火烧云应的山里红红火火。今年天气好,哪家的地产出的都不少。
朝廷赋税一再减少,今年是丰收年,以后年年都好过。
晚上东厢房点着油灯,秦朗月边给里衣收针边同梅时淮上话。
“这两天干的活不少,歇歇吧。那些个枣儿,石榴啥的过两天再去镇上卖。”手中的线用剪子铰了。
秦朗月让梅时淮试试合不合身,趁现在改一改,明日就能穿上。
梅时淮停下编筐,手往裤子上擦了擦才接过来。往上身比对了一下才褪下旧的试了试。
“行,正和身。本来这两天就不打算去了,天冷了,秋鱼该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