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三国]太后篡位进行时 > 第52章 朱入墨出

第52章 朱入墨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论及图谋九州之业,于稚嫩的周不疑而言,不过是一场绮丽之骐骥梦幻耳。

但在暴室女史郭婉的眼中,问鼎之志,非黄粱之梦,遥不可及。

实乃她矢志前行的方向。

皆因郭婉正值青春韶华,青春乃时光之宝藏,亦是试错之机遇繁多之时。

彼岂能全倚掖庭之庇?

此等庇护,仅足保郭婉衣食无虞,享一时之安逸。

然曹魏若立,身为汉宫之人,岂愿随刘协遁于山阳?

又岂能仅仅满足于与曹操的谋臣郭嘉一人之相识?

虽经百般努力,郭嘉初时的排斥与提防已逐渐消融。

但郭嘉命途多舛,余岁无多,供其再寻可倚仗之贵人,以助力其于曹魏之中立足。

汉末风云变幻之际,所孕育之时机,实为郭婉当前手中最可倚重之利器。

她心知肚明,应与何人交好,又需预先筹谋何事。

正当她沉浸于思索如何将复筒车之巧思,施之于重屋后那片荒芜之地时,却被娄圭手持之账簿所扰,打断了思绪。

重屋已赠予郭婉,且已通报官府,然其一层之商铺营生,仍旧未曾停歇。

故而,账簿之事,自然不可或缺。

娄圭递来一卷竹简,郭婉心中好奇,汉末之时,记账之法究竟如何。

她满腹狐疑,缓缓展开竹简,不料一眼望去,竟被其上所载内容深深震撼。

粗略浏览一遍后,郭婉秀眉微蹙,心中暗自思量。

这账簿之记载,显得颇为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可言。

郭婉素以政务文书见长,然对于商铺账本,亦非全然无知。

眼见此古朴之记账方式,她不禁苦笑摇头,心中五味杂陈。

“缘何记录得如此繁琐复杂?”

郭婉轻声问道,语气中透露出几分不解与无奈。

东汉之时,账目多镌刻于竹简之上,以节省空间。

故每笔会计记录,文字皆力求精简,一支竹简之上,往往密集记载数笔账目。

虽“入、出”二字作为会计之符号,然众多记录拥挤于一竹签之上,核对起来,实乃大费周章。

彼时,会计之术虽已初具规模,有“会计当而已矣”之古训,载于《法经》以传世,然其记账之法,仍为“入-出=余”之三柱结算法,虽简洁明了,却难免有局限之处。

及至大唐盛世,会计制度日臻完善,达至巅峰。

此时,“四柱结算法”与“四柱清册”横空出世,成为会计界之瑰宝。

其以“旧管”(上期结余)、“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余)四柱为定式,定期结算账目,条理清晰,无懈可击。

此法之创新、运用与发展,实为唐代会计方法之重大贡献,为后世会计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唐商贾记账之别,在于汉时以三柱为基,仅记录本期之收入、支出与结余。

而唐时则进为四柱,增加了上期结余之记录,使得账目之连续性与完整性得以更好体现。

且唐宋之制更为精细周密,不仅关注本期之账目,更注重账目之历史沿革与未来趋势,以适应经济发展之需求。

“何不相问于朱入墨出之记账法乎?”郭婉轻声提议,语带玄机。

娄圭与周不疑闻此言,皆面露愕然之色,一时未能领会其意。

娄圭年岁较长,阅历颇丰,然此刻亦未曾听闻过“朱入墨出”之名。

“此语何解,主人可否赐教?”娄圭拱手问道,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不能怪他不知道。

世间尚未广知“朱入墨出”之妙法,此法实为汉末的后世、南北朝时,西魏名臣苏绰所创。

昔日宇文泰问政于苏绰,谈及天下兴亡之道,苏绰应对如流,令宇文泰赞叹不已。

遂拜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预机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