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兴奋的大脑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他立刻转换阵营,“不满足!辽国国主不引颈受戮便罢,还敢卖我国土地要我们银子,真是岂有此理!”
后面的低级官员都惊呆了,知道蔡学士有点没底线,不知道他这么没底线。怎么变得这么快?!
就连秦晓清都被蔡京逗笑了,“看来辽国自以为强大,是不可能主动割让土地了。朕要派兵打下燕云十六州,诸位爱卿可愿意?”
章惇是个暴脾气,早就看不惯蔡京的妥协了,立刻表示愿意,但没几个人附议。蔡卞了解辽国,也表示赞同。
曾布犹豫,苏轼苏辙其实也犹豫,但他们选择相信皇帝,于是一起表示愿意。三位丞相都是主战派,附议者这才多了起来。
最后少数服从多数,秦晓清的意志成了朝廷的意志。
“要想军队有战斗力,还要继续裁军。之前一百多万军队,太多了,现在八九十万,还是多。人多没有用,难指挥,打不了仗,互相干扰,不如少一点。
接下来还要裁,让不合格的回家种田,给路费和补偿。合格的好好操练,给每月给钱给米。这样,就不怕打不赢辽国了。”
打仗,要靠吕惠卿和曾布等人的领导。蔡京虽然很快转变立场站皇帝,但谈判破裂,他也没有功劳了。他不甘心!
因为觉得皇帝像开了天眼,蔡京也不敢掺合打仗的事。于是开始搞教育,让更多人明白变法的意义,让天下学子都认识他。
蔡京很卖力,宋徽宗时期做出的成果在今朝都做出来了。秦晓清哪怕关心着前方战事,也不得不注意到他耀眼的政绩。
秦晓清很纠结,但这次她认为可以和皇后孟瑞君讨论,不必找系统。找系统那是自言自语,她现在需要她人的意见。
秦晓清说:“皇后,你觉得蔡京是个什么样的人?”
孟瑞君说:“一个好官?但不是忠君爱国之辈?蔡京主持兴学,全国普遍设立学校,砖瓦都用在学校而不是庙宇上。”
秦晓清叹气道,“是啊,这些年,灾害频发,蔡京在位也做得很厚。最近又给朕上了一份折子,他想将社会救济规模化、制度化,设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
“若是真实行了这些,官家一定更得人心。对了,蔡京还设了专门学校,教算术,绘画的都有。最要紧的是医学,男女都收,官家以后有女医治病了。”
听起来蔡京功劳真的太大了,光办学办得好,不给个宰相都说不过去。可秦晓清比谁都知道蔡京有多坏,很纠结要不要给他升官。
孟瑞君一直陪在官家身边,很明白官家的想法。她喝了一口酸梅汤,欣赏着官家的纠结。
“要不,我当作没看到他的功劳?反正现在打仗,我要看战报,很忙啊。”秦晓清双手一摊,很无赖的样子。
孟瑞君轻笑一声:“官家勤于政事,蔡京又十分看重此事,怎好隐瞒?官家赏罚分明,因此蔡京才甘心为陛下做事,得罪许多人。蔡京现在做好了事,该赏就赏,以后,该罚就罚就是了。”
秦晓清已经被说服了,但却没答话。
宋军夺下辽国的南京之日,蔡京如愿拜相了。他实现了天下读书人都想做的事,心中十分得意。
现在,像他这样有能力的人才能身居高位,才有权力。以前看到端王要行礼,现在是端王,不端公向他行礼了。
未来的宋徽宗,此时的端公赵佶,没有政治上的本事,也不会打仗,宗室身份也不管用了,备受冷落。
他寄情书画,创作了许多作品。但画的内容思想却不是落寞的,因为他早就料到了现在的状况,早就让身边的太监童贯参军打仗去了。
将来打下燕云十六州,他也有功劳,还怕这些人看不上他?恢复王爵也有可能!
秋收之前,“南京”的百姓迎来了王师。他们很害怕,都躲在家里。然而这次的兵却和他们认识的不一样,不抢东西了。
宋朝的兵比辽国的兵好,这样的话到处都在传。
于是,秋收之后,宋朝夺下了燕云十六州全境。十六州的粮食都成了宋朝的粮食,百姓也成了大宋的百姓。
辽国摇摇欲坠,完颜阿骨打想要反辽,但他身为部落首领的哥哥不愿意,于是完颜阿骨打只好忍耐。
辽国更加压迫各个女真部落,维持最后的威严和权力。蒙古族造反,被耶律洪基血腥镇压。因此,不少蒙古小部落南逃到燕云十六州,希望战胜辽国的大宋收留自己。
苏轼认为这是好事,是帝王仁爱的表现,上表请求皇帝允许蒙古人进入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