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是最清楚的,大臣大将勋贵疯狂兼并,老百姓过得太惨了。别说打倒衍圣公,就是打倒皇帝,心里也是愿意的。
接下来半年都在为变法准备,秦晓清发现宋朝每年给辽国20万匹绢、10万两白银的岁币。每年给西夏15万匹绢、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的岁赐。
她看到这些,简直心痛得无法呼吸,一点也不想给。于是翻看历史,发现辽国在位的耶律洪基,没几年好活了。而且下一位就是亡国之君,貌似还是给他背黑锅的。
而西夏现在是梁氏专政,政治糜烂。现在不撕毁澶渊之盟,更待何时!秦晓清立刻决定,单方面撕毁澶渊之盟,一分银子也不给这两个国家!
但大宋爱送钱,也不单是皇帝的“功劳”,官员们也爱花钱买和平。因此还恐吓皇帝,认为这点小钱不给,两国就会合力攻打大宋。
苏辙出使过辽国,距今不到十年,他深深为辽国汉族的地位低下而难过,也非常了解辽国。若说以前,他也拿不定主意,但现在不同了。
苏辙说:“我出使过辽国,那时哥哥还叫我藏着才华,怕辽国不肯放人。辽国兼收并蓄,吸纳各国人才,因此强大。
但耶律洪基登基以来,任用权奸,崇尚佛教,辽国国力日衰。如今年老,更加昏庸,用游戏选拔大臣,这样的辽国有什么值得畏惧的?”
“是啊!”秦晓清赞道,“大概辽国还有十几年的国运就要亡国,朕不怕它。倒是西夏,即将有一位明主,它的岁赐不给,朕担心…”
蔡京出来,大叫一声,“陛下!”
“西夏国主是明主,难道陛下不是?是大宋的明主厉害,还是西夏的明主厉害?更别说我大宋将变法图强,那时候西夏拍马也赶不上。”
“是啊,蔡学士言之有理。”苏轼道,“请陛下撕毁澶渊之盟,我大宋不惧一切外来之敌!”
“好!”听了苏轼的话,秦晓清下定决心撕毁了澶渊之盟,准备好的岁币岁赐都不给了。
但她有点慌,很怕辽国西夏打过来,大宋打不赢。于是整顿边防,操练士兵,日夜忧心。
八月时天气还热,孟皇后见官家太过操劳,心里担忧。便要两人一起出宫玩,秦晓清便挑了个下午陪她。
秦晓清这一个多月总担心两国打过来,走在外面也放松不下来。孟瑞君很清楚身边人在忧心什么,但她不担心。
“我们大宋一定能打赢。”她说。
“那可未必,承平日久,士兵会废掉的。更别说现在全国经商,军队也经商…”秦晓清摇头。
“经商?官家明年变法,第一个要打击的就是军队经商吧?”孟瑞君说。
“是啊。不过现在不是有三冗,第一个要打击的还有冗费。我让你整理宫里的花费,就是想看看,我们减少花费的底线应该在哪,总不能减得连日子也过不下去了。”
连日子都过不下去?官家竟然要减这么多?孟瑞君吃了一惊,但掩饰住了。
开封城不像唐代长安城一样是一座政治城市,它是一座经济之城,街上到处都有做生意的。孟瑞君喜欢民间各种便宜的小东西,她买了两个泥人和两杯熟水。
“别烦了,我听娘她们说,变法的消息传出去以后,百姓都很振奋呢。大家都期待就有士气,我们怎么会输呢?”
唉,这种关头,帝王思良将啊。秦晓清很期待韩世忠、梁红玉、岳飞、辛弃疾等名将,但是他们都还太小了,指望不上。
说起来,秦晓清还想过要不要把皇位给岳飞或者辛弃疾。但岳飞太忠心了,不一定愿意。辛弃疾出生得太晚了,而且当名将够,当明主不一定够。
真是难办,秦晓清对孟瑞君说:“虽然艰难,但我会坚持下去,不会妥协。”
孟瑞君笑得很温婉,“那是自然,我信你。”
秦晓清心里更坚定了一些,又开始想那些奏折,“最近有让朕多纳些妃子的,希望朕生下继承人,朕才不理会。”
宋哲宗就是喜爱美色,又特别想生出继承人,最后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的,秦晓清引以为戒。何况她并不想有孩子,也不想纳妃子。
“多谢官家。”孟瑞君听到这样的话,自然明白自己该说什么。
“仁宗无子,于是祖父继位。我若无子,有的是人想继位,只是没有满意的。”秦晓清有在翻史书找合适人选。还找过公主和宗室女,只是不十分满意。
想到这里,孟瑞君突然进入了秦晓清的脑海,“皇后,你很合适啊!不如你来继位,那我就非常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