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王多才多艺,喜绘画善书法,蔡京和端王关系不错。
“章相!陛下这次要重用旧党废弃新党,难道你看不出来吗?要是苏家两兄弟当宰相,蜀党得势,我…他们能放过我们?陛下身体不好,不如,我们拥立端王,将来博个从龙之功?”
旧党残酷打压新党,新党残酷报复。蔡京自己前不久还想逼死旧党的人,非常害怕自己也落得个被逼死的下场。他现在不惑之年,正是最好的年纪,就是被赶出朝廷,那也受不了啊!
“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选他,大宋就完了。”章惇很看不上端王,“陛下我见过,身体没有大碍。咱们两个说的不要传出去,不然你只有死路一条。”
两位新党的谈话没有传出去,但新党多次陷害旧党官员,动辄贬谪,这点就够秦晓清赐死新党的蔡京了。
杀不了宋徽宗,她还杀不了蔡京?
蔡京被打入大牢,秋后处斩。他现在不得势,是新党的三号人物,秦晓清不动新党只动他,完全没人反对。
一切都很顺利,秦晓清满意地亲自出城迎接苏家兄弟,她的目光完全在苏轼身上,“蔡京可恶,已经被朕关入大牢了!”
在人前,苏轼没说什么。但一进宫,苏轼立刻谏言:请陛下放过蔡京!”
秦晓清十分不解,“蔡京有多么可恶,你不知道?别的不谈,蔡京陷害与他政见不同的官员,使朝廷几无可用之人,难道不该死吗?更别说,你们兄弟俩,就因为他,被一贬再贬。”
皇帝复立倾向旧党的孟皇后,召回旧党官员,现在又说这样维护他的话,苏轼知道,皇帝因为某些原因,现在格外信任他。
“陛下如果信任臣,就听臣一言。不但不杀蔡京,甚至还要恢复他的官职,尊重他。”虽然不确定皇帝怎么突然信任他,但苏轼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你…”秦晓清气得吐了血。她胡乱地用手接着血,太监宫女都围过来帮她清理。苏轼也吃了一惊,不知道该怎么办。
吐完血,秦晓清舒服多了,看着担忧的苏轼说:“没事,朕打小就有这个毛病,死不了。”
秦晓清虽然生气,但不至于气到吐血,只能是宋哲宗的身体太差了,而她又不像宋哲宗那样掩饰压抑自己。
“你说,说得有理,朕就听你的。朕只处理蔡京一个,不伤新党,难道不好?!朕希望弥合两党,杀了蔡京,也不影响什么。”
苏轼自然有他的道理。他原本是中间派,不过两党相争,只有新旧两党,于是他成了旧党。其实他还是中间派,不希望大宋因为党争亡国。
“那臣就直言了,在仁宗时期,朝臣就有结党之意。神宗时期,已经成了气候。在陛下登基,臣被贬之时,党争已成,肘腋之患成了心腹大患。
想来,唐朝的牛李党争相去不远啊!安史之乱,唐朝几亡。陛下灭蔡京存新党,固然是好意,但恐怕会导致两党斗争更加残酷。”
“怎么会呢?朕虽然不喜欢新党,但却是想保全新党的,想杀的只有蔡京一个而已。难道这样不能消弭两党的争斗吗?”说完,秦晓清连忙用手帕捂住嘴。
等皇帝咳嗽完,苏轼说:“臣和蔡京几度官场沉浮,最是明白当官的不易。陛下龙体有恙,天下人难以信服,恐怕底下人又该为了自身利益打得头破血流了。那时,大宋会更加积贫积弱。而辽国西夏又虎视眈眈,恐怕,会有亡国的危险啊!”
“所以朕身体不好,就会控制不住党争,不能杀蔡京?那朕如果现在身体好,能杀他吗?”
苏轼点头。
秦晓清看了一眼手帕上的血,笑得很开心。“既然这样,朕打算这段日子好好修养身体,军政大事就交给你们兄弟俩了。东坡居士的格局之大,出乎朕的想象啊!”
苏轼得到夸赞,有了大权,却并不开心,“臣看陛下脸色还好,难道陛下打算从此不上朝了?有了大事,臣向谁禀报呢?”
“朕当然上朝,上一个时辰吧,向太后也临朝听政,大事你们互相商量。朕的身体再不休息,恐怕活不了几年了。接下来的事都交给你了,希望你能消弭党争。”
秦晓清这些天,总是这不舒服那不舒服,觉得这具身体大概不能长寿。这次又吐血,肯定是之前修养得不够,还得多休息。
苏轼沉默,陛下给他的权力太大了。这三年他已经被贬成一个微末小官了,虽然约定的三年之期到了,但皇帝并没有后悔,更没有起用旧党的意思。
但现在,他突然有了比之前当兵部尚书更多的权力,皇帝突然欣赏他了,他很不适应。“臣恐怕不能替陛下分担重任。”
秦晓清漱口以后说:“苏轼,仁宗神宗都看重你们兄弟俩,说你们是太平宰相。现在朕也信任你们,在朕心里,你堪比范仲淹范文正啊。接下来国家就靠你了,朕还怕给你的尊重荣耀不够,让你不好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