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河北的事,怎么办?也不能只是处理一批官员了事。他们受了责罚,还是不遵律例,得有人压着他们。边疆不稳,中央就危险了。”
宋璟知道契丹更不如大唐,一点不慌。“陛下派张说去吧。”
“可是他不是想编书吗?”
“陛下喜欢的李白王维等人,都可以主持编书。张说只是有政绩而已,如今河北就有政绩,张说从过军有威望,正合适。”
秦晓清点头,两人相对无言。
宋璟忽然说:“陛下在幽州时十分谨慎,这是对的。如今民心都在陛下这边,陛下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万民,那些贼子怕陛下,想害陛下。臣十分担心,陛下还是少微服私访的好。”
秦晓清早知道有人想害她,“不微服私访,又怎么能知道爱卿的财帛为什么不够送,爱卿的亲朋故旧总要靠你呢?朕封王封侯,对江南有好处,这也算是和他们缓和关系了。”
秦晓清觉得自己已经很客气了,地主阶级还存在,只是可能流动性变强。她没有消灭地主阶级,他们就该知足了。
“陛下这段时间还是警惕些,让教坊女子进宫奏乐吧。”
“好。”在皇宫里还是很安全的。
宋璟见皇帝听劝,放了点心。“臣往常不是总攒不下财物吗?但这几个月,也逐渐有了一点家产。这都是陛下的功劳啊!”
秦晓清听了很欣慰,“太好了!不过这事朕也算是想明白了,到底长安百姓是怎么受到剥削的。”
宋璟感觉陛下又要说惊人之语了,不想听。连忙叫婢女做点心来吃,又请老婆过来见君主。他想打断皇帝的思路,他成功了。
秦晓清忘了自己想说什么,于是宋璟重新说起张说:“张说这个人适合河北道。他军政都行,也不信道。待明年在全国灭佛灭道,也不用担心河北道的佛道死灰复燃。”
秦晓清于是又想到了那些可怜的府兵和百姓,“大唐以前总是缺钱,其实是因为没把官员放在眼里,利益都被皇帝拿了大头。
最重要的是,皇帝想花多少,就找民间要多少,完全不考虑民间能不能承受。长安富裕,被摊派的赋税就多,富人避税,爱卿的穷朋友就要多交税了。
所以,想让长安百姓生活得更好,攒下钱。就应该量入而出,而不是量出为入。少收赋税,皇帝朝廷都省着点花。”
就凭一句量入为出,宋璟就能预感到未来的腥风血雨。这其中百姓得了多少利益,那种人就少了多少好处,怎么可能不起事端!
“陛下是一片好心,只是这事办起来不容易啊,陛下还是早点给历代文人封王封侯吧。”宋璟沉默了一会儿,“要臣说,陛下第一要事还是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下去不杀人这件事慢慢也就成了。”
“慎杀,这朕可以努力。只是,朕还想废太子…”
“事成以后,太子是否被废就在陛下一句话,陛下不可操之过急。若是陛下着急,可以迁去东都洛阳,削弱太子的力量。”
秦晓清笑了,“皇帝的权力真大啊!真爽啊,废太子也是一句话。可是,权力也太大了…”
权力大,不好么?宋璟疑惑。
当然,权力太大,如果皇帝想开拓边疆,立不世之功就有条件了,也完蛋了。她倾向于制约皇权,说起来宋朝的皇权似乎不强?
张说被派去河北,开始整顿军纪。又试着把给士兵报酬这件事确立下来,不再让士兵自备粮食武器上战场。
宋璟开始让官员收集天下恶钱,秦晓清有时间思考唐朝制度了。为了量入为出,她得改革赋税制度,这又得动不少人的蛋糕。
限制皇权,最不满意的估计是自认为未来是皇帝的太子了。现在成为臣子的皇后,太妃,宦官等人,反而是最支持的。
做个好人真难,但做好了,普通人的地位可以提高,她的目的就达到了。于是秦晓清一边让贺知章给文人封王封侯,一边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中学习。
在杜甫十八岁的时候,她终于改革成功。见过此时还是富贵闲人的杜甫以后,秦晓清没有遗憾了,最喜欢的李白和杜甫都看到了。
哦,对了,安禄山史思明因为违反军纪,已经被张说杀了。知道这个消息,秦晓清当晚多吃了一碗饭,半条鱼。
现在,她可以去宋朝成为宋哲宗杀宋徽宗了。
只是,了解得越多,秦晓清越发现宋哲宗似乎没有想象中好当。他是个有志气的铁血皇帝,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他用新党贬旧党实在是大错特错,让两党再次极化。
最后旧党成了道德狂人,做不了实事。新党成了捞钱能手,迫害百姓。这还有什么人能用,国家能不完蛋吗?
难办,她都不想当宋哲宗了,不如当宋仁宗,支持范仲淹搞庆历新政。但是当宋哲宗付出的代价最小,说明选他最合适。而且也能最直接地阻止靖康耻,只要宋哲宗再活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