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秦晓清要搞的,除了继续任用寒门,就是改革政治。把属于宗室地方的实力转到自己手上来。
改革主要是分地方长官手中的权,大部分富裕地方的县,权分给了三个人,偏僻之地的县也有两个主要长官。主要对敌的军事重镇,依然是一人独大。
不过这些地方的将领都是经过挑选,受到秦晓清信任的人。
改革的时候,她也不忘根据调查结果,禁止近亲结婚,并且拆开宗族。其他人也无话可说,世家大族互相联姻的趋势得到缓解。
但很快,他们打破了不与庶族通婚的准则,开始与受到她信任的寒门通婚,想同化这些寒门子弟。
为了阻止这次同化,在政治改革中,她挑选了更多寒门去地方任职。简直是在九品中正制之外另搞出了一套科举制了。
为了对抗门阀,她还特意引入有才能的宗室子弟。简直是又搞了一出三足鼎立。
能上史书的能人很少,大部分人都要科学地挖掘,根本不能靠君主的眼光去发掘。那样不科学,效率也太低了,于是暗地里又搞出了地下版科举。
因为三股势力互相制衡,秦晓清竟然还挺安全。只是关中平原出现了大旱灾,她得精心挑选人员才能派出查灾救灾。
天灾往往伴随着叛乱,或许是救灾及时,陕西灾情没有扩大,也基本上没有造反,只有流寇和盗匪。只是流寇盗匪数量众多,且袭击官署。
说是没有造反,实际上和造反也差不多了。
最后查清了,关中平原自古物产丰富,这次旱灾,影响还较小。影响更大的是当地刺史囤积居奇,抬高粮价,低价购买民田等等违法操作。
“系统,我有时候真想把他们都杀了,省得这么麻烦。以后我能去唐朝吗?有这个机会吗?”
这样的暴论吓得系统连忙给了秦晓清一大堆零食作为补偿,补偿秦晓清受到的心理伤害。
虽然秦晓清认为当地刺史等大小官员可恶,但朝中公卿都以为反贼盗匪最可恶,请求派兵剿匪。还有人请求杀光趁机报复的少数民族的。
气得秦晓清和他们互喷,当然最后是谁也没说服谁。
倒是让一个早就让秦晓清头疼的问题,重新被她审视。到底该不该任用少数民族人才?
用吧,五胡乱华他们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她就是不敢用这些人才。不用吧,又怕他们没有上升渠道,趁中原大乱,再来一次微缩版的五胡侵华。
那她也受不了。
真是难抉择,因此秦晓清决定留着那支队伍在关中,再拓展一些少数民族人才,一起帮助少数民族反压迫。
她希望用这种方法,让少数民族泄一些怒火。因为关中平原一半的少民,一大半少民都在给大户种地或者当部曲。
银子拿不到,马鞭倒是不少。种地是更是七八成交租,越干越惨,越难生活。日常的歧视侮辱就更多了,哪怕是刘渊,继承了左贤王的爵位,也轻易就丢了爵位,更是被朝中公卿坑得差点丧命。
普通少民的待遇可想而知,所以汉人才会被残忍统治,被不当人看待。最开始不被当人看的,其实是这些内迁的少民。
泄气行动很给力,然后刘渊,冉闵,石勒等人的名字就报上来了,等着她赏赐。她…怎么办呢?用还是不用,这个决心必须下。
这种事当然应该找不歧视胡人的人商量。但是这时的政治正确就像西汉歧视凉州武人一样,大晋歧视胡人。
因此,最后能商量的就剩下卫铄了,她平时练书法,并不歧视胡人。
卫铄特意带了自己的书法作品给秦晓清看。
秦晓清虽然不懂书法,但她知道好看不好看。她看着可以比肩现代书法的墨宝,忽然想起来自己会对这样的小人物有印象的原因了。
“你们卫家似乎与琅琊王家有些交清?”
“是,我有个姐姐嫁到了王家。世家都是这样,我差点嫁给了李家,就因为他们家也写隶书,善书法。”
想到卫铄似乎就是书圣王羲之的师傅,秦晓清更喜欢她,“你不愿意?他们没有逼你吗?”
“没有,因为我说,我喜欢…皇帝你。”
兴许是因为比较年轻,卫铄比较大胆。
这次秦晓清听得很清楚了,“我追你吧,合适,你就和我在一起。不合适,你就再找个人嫁了吧。”
卫铄立刻得寸进尺,坐秦晓清腿上。这不是因为她多么喜欢皇帝本人,是喜欢皇帝这个身份而已。
但支撑她的大胆行为的是她对皇帝的判断。果然皇帝没有训斥她,只是无奈地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