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诸朝皇帝都当过(女穿男) > 第24章 诛阎氏十族?

第24章 诛阎氏十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左右都战战兢兢,以为江京辱骂了皇帝,皇帝恨透了他。其实,不过是秦晓清谨慎,怕江京没死透而已。

名士杜根要求太后归还皇帝,被当庭杖杀。因为是名士,行刑的人放水,杜根捡回了一条命。后来安帝当政,他又做了官。

所以江京必须死透。

江京被勒死了,幸喜没有牵连他人。

至于郑众,他是太后的宦官,权势正盛,太后不可能处理他,自断臂膀。而且他助汉和帝诛窦,助邓太后掌权,功劳很大。

秦晓清很欣赏他,就算被他坑了,也没打算收拾他,只当作没听到,去了阎家人在的监狱。

因为要诛九族,许多无辜之人都被抓了。所以秦晓清去了那里,第一件事就是一个个查清无辜之人,都给放了。

放完,再审问阎家人的其他罪过。因为不动刑罚,阎家人感激涕零,纷纷说出实情。

于是阎家一半人被判处死刑,秋后问斩,还有一小半得坐牢,剩下的就可以回家了。声势不大,和诛九族的抓捕声势完全没法比。

太后不解,皇帝居然好好的干起了狱掾的活。大臣们也发现,皇帝似乎有自己的标准进行生杀,于是纷纷询问相关官员审问的情况。

官员不敢多说,只说皇帝不株连,不加刑。

秦晓清不知道这些,因为搞定了阎家,她的亲兵已经准备好了,粮草金银也准备好了,她可以去凉州了。

她要恶补凉州知识,打算去找了解凉州在凉州做过官的官员大谈凉州。结果却发现,亲兵来自羽林军,一半都是凉州人。

谁能比他们了解凉州,想在凉州当好刺史,当然得找他们。

走之前一天,她才想起来,要和孩子们告个别。

她最喜欢刘保,逗他玩了一会儿,告诉他父皇要去凉州,会经常给他写信。

宋娥在一旁说:“奴婢也识些字。”

听到这个,秦晓清就难受,蔡侯纸已经被发明出来了。可是听说像凉州这样偏远的地方,还在用竹简办公,效率真低啊。

古代因为疆域辽阔,交通不便,于是官员的上任期比较长。秦晓清于是一路走,一路体察民情。离开了京都洛阳,来到了广阔天地,秦晓清非常高兴。

她喜欢凉州的清凉。

只是,凉州因为羌人叛乱,又有旱灾蝗灾,甚至有些地方人相食,相比长安的繁华,可以说非常粗犷了。

上任以后,秦晓清没有急着改变什么,而是带着亲兵和请来的翻译,穿着普通的衣服,去体察民情。或者看地图,召见文武官员了解情况。

当然,也没忘了给太后和孩子们写信。

太后看完了信,一拍桌子,把信给郑众和蔡伦看。

“皇帝说凉州现在就有有军阀割据之态,你们怎么看?”

蔡伦:“皇帝说的也有道理,听说当地官员贪污,严酷压迫羌族百姓,羌人必定又起心作乱。

十二年羌乱,太后只敢一餐食肉,若是羌乱又起,军阀贪功请赏,就把这肉抢去了。”

郑众不知道江京有没有供出他,但他已经对皇帝下手了。皇帝不会放过他,只有图谋另立新帝,他才能保住自己。

于是郑众诋毁秦晓清,“皇帝处理凉州,凭借天子之力,想必三年内定能服众。那时收拢军队,太后又该如何自处呢?”

邓绥却记得,皇帝信中多是亲眼见到的百姓惨状,明显是亲笔信。她不信皇帝到了凉州就会想对她动手。

何况三年,她都不知道能不能活三年。

“不必说了。皇帝重孝,寄了些当地特产给孤,你们有喜欢的去挑挑。”

太后轻轻放下了这事,两个太监自然也不会多说什么,以免惹得太后不喜。

秦晓清知道三人成虎,因此很注重对太后的沟通。不过她是皇帝,有大义,太后不得不关注她,她不用担心言路闭塞。

现在既然大概清楚了凉州的情况,秦晓清便学后来的刘保,带着宦官孙程整顿吏治,整顿贪污腐败。只是东汉贪污成风。她必须放低标准,从轻发落,否则就无人可用了。

整顿以后,凉州官场风气明显好了很多,羌人身上的压迫也减轻了,但这不能使秦晓清满意。

于是她又找来了懂羌人语言的商贩教她外语,以免被当地官员蒙骗。也好更了解底层百姓生活。

凉州羌人多而汉人少,人口凋零,总人口只有不到五十万。百姓困苦,穷得父子母女共一套衣裳。农具也是石头的,还要靠自己拉犁。

不过好处是,这里出产葡萄酒,在长安久负盛名。不过这里的葡萄酒乃是珍品,出产甚少,不能作为财政来源。

凉州底子薄,还得是鼓励农耕的那一套才管用。这一套秦晓清已经很熟悉,只有农业生产好了,才能点科技树。

因为熟悉,她每天有了大把时间练习骑射,还靠着蹩脚的外语安抚了一次羌族起义,并认识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女孩子笛提莫。

还认识了东汉后期比较有名的皇甫规和张奂。现在两人都还是十三四岁的少年,和她一样,赞同“抚”。

第一年,不动比动更好,除了骑射,秦晓清没有其他活动,减少了花费。而凉州也大丰收了,有了一些底子,可以考虑赚钱了。

现代,凉州地区大概是近六百万人口,而现在只有不到五十万。秦晓清决定赚点钱,攒点家底,以后派凉州兵收复西域。

在她策马在凉州大地寻找金银铜矿的时候,太后传旨,要她带着亲兵立刻回京,不得有误,否则就是抗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