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色的闸刀在他脖颈上横空落下了。立花将军再没站起来。
使刀的人力气太小,幸亏刀柄本身重,刀刃很快没入了立花脖颈的肉中,血哗啦流了出来,但却没能将他完全杀死,顽强的生命力让他努力挣扎着,手甚至想捞回他的刀。这迫使拿刀人不得不全身站在刀背上。可惜她还是太轻了,刀并没有更进一步。她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吉娜已经赶到,她力气大,踩着立花将军,帮着她提起了刀,再次抬起落下,齐心合力的两人终于砍下那颗巨大的头颅。
随着那头颅咕噜噜滚落,俩人累得瘫倒在地,朝着彼此笑着,很快吉娜笑着笑着哭了。
“你终于回来了。”
……
一场搅动东亚战局的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双方都耗尽了力气,付出巨大的代价。没有人觉得自己是赢家。特别是双方的主将均消失在战场,让双方都失去了再战的勇气。
大战第二日夜里,开城的城门上传来了悠远的敲击声,咚咚咚,敲得人头皮发麻,守城的将士不敢开门。这几日外面的尸体成堆,谁知道是那个鬼在敲门。他们这么胆战心惊了一夜,一大早才敢缓缓掀开一角朝外看去,只见一阵耀眼的光晃了他们的眼。待他们再开大一点才发现,城门口地上倒着两个明军将领和一个巨大的金色头盔。
李若松和他弟弟归来了,他还带回了日桑将领的金色盔甲。金色头盔的主人结局不言而喻。到底发生了什么,谁都想得到。
主将的归来无异于宣告明军是最后的胜者,奏报立刻快马发往大明朝廷。
写完捷报奏疏的宋应元看了看英气不在,略显萧索的李若松只问了一句,“她不见了,吉娜也不见了,你见到她们了吗?”
李若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默默闭目咽下了这个结果。然后对宋应元道:“宋大人,派沈守玉去王京找他们谈谈吧。战场已经不在了,我们该坐在谈判桌上了。”
这场牵动三国的东亚大战,在那一刻被李若松按下了暂停键。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为青馆之战重挫了他和明军的锐气,让李若松性情大变,让他从此惧战,成了最大的主和派。
大明朝堂刚收到李若松大胜的消息不久,还没来得及兴奋便收到了和谈的奏报。两封奏报的自相矛盾让朝堂炸开了锅,御史纷纷上书斥责李若松明明作战失利,却冒称为功,惧敌误国。
一封来自新济国皇宫的密信更是让大明原本野心勃勃的皇帝终于痛下决心--同意和谈。
沈守玉再次登场,他本以为是自己展示的舞台,却发现新济人才是和谈的主导。和谈之下日桑人撤出王京,退到斧山一带。
虽然三国依然动作不断,战事不停,但和谈还是以一种必然的结果持续发生着。
九月,随着和谈的更进一步,一封来自大明的诏书更是直接召回了李若松。
这边的战事初歇,大明北部蒙古却再起烽烟。一个本名不见经传的四王子异军突起,通过打得过的拉拢,打不过的联合对付的手段,很快统一了蒙古的诸多部落。
成了蒙古新一代的霸主。
“这个四王子以前怎么没听过?”大明的君主不解道。
奏报的官员立刻解释道,“听说他早几个月迎娶了新的王妃。传闻是这个新王妃的通盘运作才有了今日的局面。”
大明的君主眉头皱了起来,“一个女人,有这手段?”
“陛下,她不是别人,正是宁夏叛将哱拜的女儿——牧云格,那个草原最聪明的女人。”
哐当一声,茶盏的碎落一地,大明君主也站了起来,他不顾身上洒得全是水,上前质问道:“她不是该在李若松府上吗?”
奏报的官员从不知李若松小妾的典故,不知如何答了,颤抖的退下了。
几日后,锦衣卫来报,李府上下皆言:李若松出兵数日后,这个小妾便被主母打死了。他们早就为她置办了丧礼,全城皆知的。
大明君主面对这个全城皆知的谎言气得当场掀了桌子。远远地跪在地上的张掌印劝道:“多日后李若松便来叙职,陛下何不当面问个明白。”
这个提议让大明君主终于恢复了些许理智,他突然想到了什么,计上心头,笑着道:“我要当面告诉他,他的女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