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上摇摇头,良久又点点头。
“漪璐离世后,朕找不到合适的人看管寒忱,本想将寒忱过继给先皇后,毕竟先皇后与漪璐关系最为要好,有她看着朕其实放心。”
德顺帮圣上倒了杯清茶:“可陛下还是改变了主意。”
“是啊,先皇后向来识体懂局,可她还要照看凌儿,朕怕她看管不全会有人趁虚而入伤害寒忱,毕竟漪璐深得朕的宠爱,不少人都想要寒忱的命;再者,皇后膝下若是多了寒忱,朕也怕有心之人起了簇拥之心,伤了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朕已愧对漪璐,不想寒忱再受此苦难,不如叫岳父大人带走寒忱,起码能护他周全,能叫他过上自由自在的日子……”
“圣上向来思虑周全。”
“唉,寒忱很好,”圣上叹口气,放下茶盏起身回到书案旁,自言自语道:“可惜当年边境危急,还是叫寒忱掺和进来,若是漪璐知道朕要寒忱入了朝堂,大概是要怨朕了……”
昭和殿内,一截熏香燃烧殆尽吧嗒掉落。
圣上旨意一落,大理寺少卿当即就召集人手暗中查案,这件事牵连甚广,兵部、御林军、军中都有所牵扯,更不宜大肆张扬,容易打草惊蛇,少卿大人雷厉风行,将要查的事情分下去后,亲自去了兵部拜见裴寒忱。
裴寒忱大体将军中相关事宜讲给了大理寺少卿,通过资料跟裴寒忱的对比,这件事大约在裴寒忱出征前一个月便发生了。
只是刚开始那甲胄并非这般脆,幕后之人巧妙的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点点削弱了甲胄的防御力,这才叫人忽略。
大理寺少卿懂得了这一点,只是用了三天的时间就锁定了目标。
正是赵原举荐掌管兵科的宋关。
只是宋关藏的极深,刚开始大理寺少卿还找不到他贪铁的证据,铁矿自单西运到沧州,再由沧州冶铁制成甲胄武器,最后送到战场或者御林军供他们使用,可大理寺少卿查到的无论是铁器的出入库还是用途都与兵科记载无二,最后还是裴寒忱提醒他去看看沧州出城记录,这才寻到蛛丝马迹。
每月十七至十八,沧州有一小车队风雨无阻出城,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守城记录只记载是外出送废弃的石料,大理寺少卿着人探查,那家店确实是做石雕的店,只是那店里生意一般,哪有那么多石料要弃?
诸凡查探,这才在十七那天逮住了人,把板车上的废弃石料掀开,在板车案丛中发现了一块块铁料,大理寺当即控制住了那家店,从老板房间的床底柜子里搜出来这几年外送的铁料的记录,日结月累,竟多达三万多公斤,照这个来算,竟能组织成一只军队!
除此之外还有同兵部往来的书信。
照这字迹,大理寺少卿派人直接拿下了宋关,而后自他府里搜出来贪铁的账簿。
大理寺少卿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可往深处想想,这三万多公斤的铁宋关一人自然是搞不定的,他背后定然还有人藏着,若这些流失的铁器被打造成了甲胄武器,那这只军队怕是已经成型,宋关背后之人怕不是要造反!!
细思极恐!
大理寺少卿想明白这件事背后瞬间出了一身冷汗,他不敢多犹豫,直接上禀圣上,圣上闻言大怒,本以为甲胄一事只是个人偷奸耍滑,未曾想背后竟然还藏了这么多事!有人在他眼皮子底下暗中养兵,若非发现的早,那只有这防御强悍的军队有朝一日攻入皇城,御林军能抵挡多久?
裴寒忱知道这件事的时候也是震惊了好一会,他本来只是想为留在边关的将士讨个公道,顺便把宋关拉下马,补全堪舆图一事找自己人顶上,断绝朝中人借机向歌勒布联系,未曾想居然会牵扯出如此大事。
三万多公斤的铁料,一只规模宏达的军队……朝中那几位到底是谁有了这种心思?
少卿大人雷厉风行,宋关很快被抓捕归案,连他的顶头上司赵原也被看管起来,此案牵涉太多,上到赵原,下到押送铁料的士兵统统被送进了大牢,朝中人心惶惶,第二天上朝时,圣上脸色极为难看。
朝中众人极力请求勘察此案,若是真有这么一只军队,来日攻破皇城,恐怕自己的小命也不好说。
牵扯利益,人人自危。
这件事太大,圣上大理寺少卿奉命查案,兵部、御林军全力配合,势必揪出宋关之后的幕后黑手,可就在大理寺少卿今日刚下朝时,大牢里便传来消息……
宋关——死了。
连带着他的家人,包括刚出生一岁的孩子也死在了大牢里。
那时候裴寒忱正跟大理寺少卿一起细聊军中的事,闻言两人快速赶往地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