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金陵城东的林府,出了一位女医,这位女医年纪不大,可已经是博览医书,行医经验也不少,更难得的是她擅针灸、扎穴精准、用药胆大心细,是以针对某些顽固病症能屡建奇功。
她主要擅长妇科和老年科,对其他领域某些疑难怪症也往往颇有见地。
妇科是因为同为妇人的原因,天生就能得到病患的信赖,是以医效不错,毕竟在这个世界,女医稀少,就算有,也基本在产科,或者干脆就是辅助行医;
老年科是因为她结识的大多是一些世家或者官家老夫人,老年人嘴碎,乐于到处介绍推广,她的名声也因此慢慢传开了。
这位女医正是魏知静。
两年前来到林府,公主先安排其在东府主院厢房暂居,林羡回来后就把她安排到西府空青院住下。
如今林府分东西两府,西府即为原来的林府主府,占地广,亭台楼阁多,独立院落就有七、八个,如今空者众。
东府则是在林羡尚公主前夕,林家高价盘下东邻一户富商之宅邸,又从原林府划了约三分之一院落过去,建成了东府,又称“将军府”。
如今将军府占地不比西府少,但因为林羡铲除了原来富商的几个院落,修建了一座练武场,因此,东府的结构就很简洁,除了一个硕大的练武场外,就只有四个院落,其中最大的一座自然是奢华的主院,另外的较大的两个分别做了接待议事厅、公主的嫁妆贮藏室,剩下的一座小而精巧的,同时也是最靠近主院的,就做了林羡的独立书房。
两府均有独立的南北大门,将军府的南大门气势恢宏,西府的南大门则是清贵婉约,两边气质不同却又有一脉相承的风格,用料近似且均极为考究,做工细腻,处处透着以人为本的熨帖。
东、西两府之间有一条主道,主道包在西府之内,两府之间用一道宽广侧门连接。
从高处俯瞰的话,能看出主道几乎就是整个大林府的中轴,两边主院隔着主道基本呈对称分布。
魏知静所居空青院在林府的位置相对较偏,落在西北面,是个小二进,院中本花木扶疏,后来魏知静在一侧改造开了个药圃,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打理,已经郁郁葱葱,院中四季弥漫着清新的药香。
空青院还有个胜处,它有个西北小角门,若她不想绕一大圈从大门进出,可以从此小角门走,此安排让她感觉甚是便利、贴心。
初来时正是林府内人仰马翻之际。
外头只道他们受尽皇恩、烈火烹油、繁花似锦,内里却是林乐瑶病,林无遗病,后来照料父女俩的薛夫人,也因急怒攻心加上心情抑郁,病倒了。
而新帝登基不久,正是战后百废待兴,有太多的事情依赖着林羡这帮青年中坚层去做,故而他在外的日子比在京的日子多。
晋阳公主只好同时兼管着东西两府,还要时时进宫看顾太皇太后,分身乏力,也是疲惫不堪。
魏知静自觉接过了照料林无遗夫妇的责任。
尤其自林乐瑶入宫后,林无遗夫妇更是茶饭无心、缠绵病榻、家中众人愁云压顶。
魏知静如侍奉自己的双亲般,伺候、照应着林无遗夫妇,本身有医学天赋,性格又耐心细致,加上在民间历练过多时、尤其在“药谷”研修时得到突飞猛进的医技,不仅帮林无遗夫妇治好了疾症,后期更是辅之于药茶药膳,帮助两位老人家调理身体到多年来最好状态。
府中但凡有人有个伤病,也都会找魏姑娘帮忙瞧瞧,魏姑娘一视同仁,医者仁心,获得了众人交口称赞。
林家众人看她是真有本事的,在外也会不吝帮她宣扬,如此渐渐地,魏知静积累了一定声名。
更何况林府在朝中声誉愈隆,巴结的人着实不少,在林府的有意帮助下,魏知静慢慢在京城站住了脚跟,更是在医圈里有了一席之地。
魏知静就和林家二老商量,想在林家的药房旁边开个诊所,正式挂牌行医了。
天之娇女晋阳公主,本不是个小家子气的人,开始时也为家里出了个“女名医”而高兴、自豪,但后来,细细回味魏知静和林羡的相识相交,心里产生了危机意识。
魏姑娘她,能力那么优秀、性子温和柔嘉、长相也颇为清秀,又和林羡有那么一段“英雄救美”的桥段,估计当时但凡两人谁能主动一点,可能都会发展出什么来……而当时还没自己什么事呢。
虽然林家家风板正,不会轻易纳妾,但自己成婚已经四年了,还没有落得一男半女,这要在别的权贵之家,管你是不是公主,夫君早就妻妾成群了;
想当年小姑多宝长公主,成婚两年仅有一女没有生子,也在委屈下接受了两位妾室的奉茶。
这是社会风气使然,谁也改变不了。
如今魏姑娘愈发光芒四射,阿羡这回出外征战将近一年未归,春里草原那场疫症,也是魏姑娘使人送了很多自制的药丸过去,对夫君帮助极大,所有人都感谢她,连朝廷也有所嘉奖。
万一公婆有点想法,万一阿羡发现魏姑娘的好……
至于魏姑娘本尊,晋阳作为一个女人的直觉,觉得她一定是对阿羡有想法的,否则为何现在还没有郎君?
自己曾试探过几次,为她相看郎君,她都表示目前并没有此想法……
她这是在等待阿羡吧?否则,她在药谷好好地,怎么会跑来投奔我们呢?
据阿羡说,自己跟她也就一面之缘……所以,她若没有点那种心思,自己是不信的,毕竟阿羡那么耀眼,自己当年时隔多年后第一次见他,就看上他了。
更何况他们的一面之缘又是带着那么多戏剧色彩,那么与众不同!
可能只因阿羡是个武人,心思不在男男女女的情情爱爱上多花心思罢了。
眼下情势,自己可不得防着,不能由谁来点穿,一旦点穿,成了明路,也就缺少转圜的余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