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四方来食 > 第23章 23. 饭团与豆橛子

第23章 23. 饭团与豆橛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好不容易换pose,何应悟露出两排白到曝光的牙齿,变本加厉地比了个更有年代感的大拇指,土得已经过了自动退团年龄的谈嘉山昏头转向。

辛辛苦苦把到处乱窜的何应悟逮回来,才走上五六百米,这家伙又闻着味拐进了隔壁专供外地人缴游客税的珠宝街。

人实在太多,谈嘉山一个没看住,过度兴奋的何应悟便跑没影了。

好在何应悟不算矮,那一头卷发也蓬松得扎眼,谈嘉山的循毛找鸟之路也不算太辛苦。

“跑得比泥鳅还快,”谈嘉山把蹲在制作手工毛绒玩偶摊子前的何应悟提溜起来,不确定地盯着老板手里的物件:“这什么东西,三角饭团和长毛酸豆角?”

“……大哥,这是照着咱俩工作软件头像捏的鹦鹉和蛇。”

何应悟示意谈嘉山闭嘴,接过老板手里加了挂件五金的扭扭棒玩偶,仔细观详了一阵,有些不确定地问:“老板,颜色是不是有点问题——我要的是绿色小鸟和蓝色蛇,你怎么给做反了。”

“手工制品一旦售出,概不退换。”老板习以为常地推卸责任,见布料下手臂肌肉线条明显谈嘉山眯起眼睛开始挽袖子,又很有眼色地补了一句,“怪我耳背,给你便宜二十块钱好了。”

原本愁眉苦脸的何应悟立马接受了这个补偿方式。

配货了足足两倍价格的家居垃圾、才从奢牌sales手里拿到这款当季背包的谈嘉山,面无表情地看着何应悟地捏着那只身价八块五的豆橛子蛇挂了上来。

虽然丑点,不过捏起来手感还不错。

好歹也是人家何应悟的一片心意,谈嘉山决定先勉为其难挂两天再取。

.

老城区实在不好打车,目的地距离他们所在的位置又只有一公里出头,两人干脆沿着街道,一路散步过去。

在中山路至胜利路的十字路口,何应悟被挤得往谈嘉山怀里躲,左右手还得留神分别护住相机和手机,实在是苦不堪言。

好在谈嘉山身高体壮,他环着何应悟,老鹰护崽似的带着人迅速穿过了斑马线。

从禁止车辆通行的步行街抄了个近路,两人总算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大士院街。

除了偶尔能见到的几家装修光鲜的快闪店,这条街上主要还是以开设了十几年的老式早点铺、炒菜馆为主。

这一块的门面多,铺子小,大部分店里只摆得下三四张小桌,大部分的食客搬两条塑料凳子往店外一摆,一条当凳子、一条当餐桌,呼啦啦地便开始吃了。

米粉向来是各省各地的重要美食。

除了被打上滇省烙印的过桥米线外,撒满烫焖肉、脆哨、鳝鱼、肠旺和豆花等配菜的小锅米线,在本地的早餐市场更受欢迎。

桂省的米粉与它的口音一样,一城一味:热辣酸香的老友粉、“臭”传千里的螺蛳粉、淋满黄皮果酱的卷筒粉……就算连吃一个月也不带重样。

黔省当然也称得上是隐藏的吃粉大省,羊肉粉里的每一块厚肉都蓄满醇厚浓香的红酸汤,丢几片清爽吸油的薄荷叶、撒一把酥脆可口的辣椒酥,提神效果比咖啡还强。

而对于红亮滑爽的拌粉的热爱,深深地刻在了豫章人的基因里。

一碗三块五的拌粉、一罐从天黑熬到天亮的瓦罐汤,组合起来就是豫章最最地道的早餐套餐。

豫章人爱吃辣,现在又正是日头大的中午,年轻食客们大多人手一瓶阿萨姆,小孩子和老人们则更偏爱果味浓郁的红苹果饮料。

“一份墨鱼鹌鹑蛋肉饼汤、一份光肉饼汤,两碗拌粉,其中一碗不要辣。”

趁着谈嘉山点餐找座的功夫,何应悟有样学样地写了单子,端了两碗熬得出沙的冰镇绿豆汤,小心翼翼地端到人跟前。

“炖得好烂了,好吃哦。”何应悟被分到的是墨鱼汤,他一口两只鹌鹑蛋,还不忘舀了一勺墨鱼肉给谈嘉山。

谈嘉山没什么心理负担地就着何应悟的勺子吃了。

豫章拌粉的调味主要来自于酱料和腌制过的萝卜干,上面码放的全是谈嘉山从隔壁水煮店称来的五花八门的吃食。

凉拌藕片最辣,但被鲜辣的本地辣椒一激,倒衬得这脆生生的新鲜甜藕风味更足;

炸过的虎皮凤爪和手工藕丸在水煮汤里煮得入味,原本油腻硌牙的脆皮被滋味浓郁的汤底泡得软糯;

在辣卤汤里冲了个澡的油条段和三角豆泡秉持着“来不走空”的选择,蓄了满满一肚子的汤料,一咬一口汁。

“我们明天要评审的那些鸭子店口味不会也这么辣吧?”何应悟心里有余悸地抬头看谈嘉山,眼睛里还噙着余辣熏出来的生理性泪水。

他伸出舌头朝着谈嘉山吐苦水:“感觉你们赣省的辣椒会打人,你看,我的嘴巴和舌头都被揍肿了。”

谈嘉山克制住自己想捏舌头玩的蠢蠢欲动的手指,老老实实去商店给何应悟买了杯镇痛消辣的绿豆冰沙,戳好吸管递过去,“回酒店吗?”

“先不回可以么?“何应悟叼着吸管绕到谈嘉山面前,说:”还有那个豫章之星摩天轮没去呢,我长这么大还没坐过摩天轮……”

“好。”

趁着对方买票的功夫,谈嘉山将手机屏幕切换到浏览器界面,疯狂地搜索起有关“如何在短时间内克服恐高症”的词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