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悟活到二十三岁,还是头一回在气氛如此凝重怪异的场合吃饭。
在装修风格极简的房间中央,摆着一张大到有些不协调的方形餐桌。
靠着窗户背光的那侧,坐着位穿着深棕色西装三件套、搭配极为考究的约二十七八岁的成年男人。
对方话并不多,也不碰筷子,只是偶尔抬起头来观察几眼,在签字板上夹着的表格中写写画画。
而与何应悟坐在同一侧的中年男人则更为夸张,他戴着一顶足足有30cm高的平顶白色厨师帽,身上那件刺绣精良、质地上乘的斜襟厨师服显然是量身定制的。
为了表示对这场面试的重视程度,何应悟特地穿上了刚毕业时买的休闲西装套装。
但他的长相实在显小、再加上一头怎么也打理不顺的棕色自然卷头发,怎么看都像个装成熟的大学生。
不过穿着并不是重点,毕竟今天的重点是——
吃饭。
极具滇省地方特色的菜品在冰冷的不锈钢餐桌上罗列开:以各色调料拌开的景颇鬼鸡、风味强烈的牛撒撇、烤得焦香冒油的罗非鱼、甘甜黏糯的菠萝米、花里胡哨的七色糯米饭。
滇省的调料多偏酸辣麻鲜,烹饪方式更是五花八门,一道菜便能品出多种滋味。
若是放在平日里,何应悟自然吃得没什么心理负担,但今天这顿饭意义重大。
毕竟这是他应聘《四方来食》杂志社的最后一道面试题。
与旁边对每道菜浅尝辄止、每次下笔都慎之又慎的大厨不同,何应悟盛了满满一碗糯米饭,边吃边凭借直觉填着手边的试菜报告。
温度、外观、味道、原料及配料、份量、创造力……评判标准繁琐至极。
何应悟吃到十二分饱,甚至都有点想打嗝了,这才停下筷子。
而他的试菜报告也差不多填到了结尾。
抽了张纸巾擦干净嘴,何应悟将食材报告递给餐桌对面的西装男人,随即板正坐好,等候下一步发落。
冷色的灯光从天花板往下打,将桌子上的菜肴照得分外明亮,落在背着窗户坐着的面试官脸上的光线反倒显得有些吝啬。
上一份工作是专业狗仔的何应悟,平日里拍得最多的就是俊男美女,毕竟娱乐圈可以说是服美役最为严重的行业。
但这位面试官的长相……
说是能用脸骂人也毫不夸张。
对方身材高瘦、肩膀宽阔,浓密的头发明显有被打理过的痕迹。
他的眼角、眉尾和嘴角都收得极为锐利,衬得这一幅锋芒毕露的五官愈发斐然。
挂在对方修长脖颈上的工牌因佩戴者的坐姿正面朝上搭在桌边,饶是何应悟视力极好,也只能看清卡面上的几处关键信息:评审员、工号CHN30033。
不等何应悟再继续观察,身旁的厨师终于站起身,提交了自己的试菜报告。
在面试官哗哗翻阅试菜报告的过程中,何应悟总算有了一丝等待老师提问的紧张感。
“你认为作为美食评审员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面试官望向大厨,问道。
“专业能力、从业年限和鉴赏水平。”
大厨挺起胸膛,似是不经意地展露着脖子上的黑色总厨领带与获奖胸章,他颇有些自得:“我拥有在国际品牌五星酒店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现就任于FP酒店,职位是行政总厨……我个人认为,我的职业经历还是很匹配该岗位的招聘要求的。”
所谓行政总厨,说白了就是餐饮厨房部门的一把手。
从菜单研发、餐具采购、食材安全到食品出品,全由行政总厨说了算。
一般说来,做到了行政总厨这个级别,很少会考虑跨行业跳槽到一家杂志社供职,更别提《四方来食》杂志社招聘的只是最基础的助理评审员岗位。
但实际上,该职位公开招聘后,投递简历的高级厨师与餐厅经营者数不胜数。
《四方来食》是国内美食界的风向标杂志,除了每月线上线下同步发行的匿名食评,其每年还会发布一次年度指南。
指南中每一篇稿件,均以匿名评审员们提交的评审意见为基础,在召开每年一度的讨论会后、由社内的资深主笔们撰写成特稿,再对外公开发布。
与用营销、钞票堆出来的商业榜单的虚假排名不同,以匿名、专业、公正而著称的《四方来食》在中餐界的影响力,绝不亚于《米其林指南》在世界菜系间的威望。
若要说餐饮方面的资历,何应悟当然是排不上号的。
毕竟他作为食客,完全称不上老饕;作为记者,又没有过从事餐饮方面采编的相关工作经验。
说他是小白中的小白也不为过。
但能在《四方来食》的面试中闯到最后环节,绝非幸运这么简单——
全仰仗何应悟有条金舌头。
这也是他能从一大堆参与初试的餐饮从业者中杀出重围的原因。
“不需要再继续展示你所谓‘辉煌’的从业履历了,毕竟我们要招的并非厨师。”
大厨的自我介绍实在太长,在对方炫耀性地罗列起自己在各路媒体采访、网红营销视频中获得的头衔时,面试官毫不留情地打断了他。
“下一位。”
在面试官的视线投过来时,何应悟飞快舔了舔因紧张而抿得发白的嘴唇,坐直身子。
“何应悟……”
对方翻阅着手头的试菜报告和简历,脸上的表情看不出情绪。
过了大约三分钟,他才抬起那双黑沉沉的眸子,望向何应悟。
“狗仔也来这里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