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学,不知道这个小说连载完你还有没有其他计划?”陆明心里隐约有些焦灼,上次通信周海燕告诉他小说大概还有二十万字就会完结。可《少女》转为双月刊刚打出名头,正是铺北方市场的时候。若是质量下降恐怕第一时间就要在发行量上体现出来。
“这个……”周海燕一时间不敢打包票,写她倒是能写的,但是她下半年马上就要参加国赛,估计到时候学习任务也会加重,万一答应了别人做不到反而不好。
不是吧不是吧,看这意思是不准备写了?
“如果是稿费的问题,这个我可以给你保证,从这一期起按照千字140的标准给你结算。”陆明表明态度,“《少女》的平台如果不够你的发挥,我们旗下还有其他的杂志,比如说《明州文艺》,当然《明州文艺》偏传统文学一点,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已经很大程度上属于资源兑换了,周海燕听明白了。
一直以来文学圈的鄙视链都存在,写传统文学的看不起写通俗小说的,写通俗小说的看不起写散文和诗歌的,后世食物链底端还加了一条网络文学,所有人集体看不起写网文的。
周海燕认为陆明提出的条件很不错,但比起这个她还认为还有更重要的事。
“陆主编,您这次邀请我来北京……”
“事情是这样的我有一个出版社的朋友想要出版你的小说,具体条件我大概帮你问过了,首印一万册,十个点……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下午书展就可以签合同。”锦上添花的事儿陆明很愿意做,总归出版商终究会联系到周海燕,还不如他来做这个顺水人情。
这就要出版了?周海燕有些不可思议,竟然这么简单?她还以为要走很长的选报流程!上辈子她帮boss整理过个人传记,从选题到审批可是整整走了两个月的流程!
周海燕立马表态:“陆叔叔,我先完成手头的长篇,如果后续有其他小说的构思我再和您沟通。”
很好,不骄不躁,陆明非常满意。
“那下午三点钟我们一起去书展,我为你引荐我那位出版社的朋友。”
*
林笙和爱德华下午两点半坐22路公交车到博览中心参加书展。
爱德华在华夏待了十余天已经做好无功而返的心理预期,机票定在了第二天,唯一值得称赞的是近几天在林笙的热情邀请下他欣赏了很多华夏的古建筑,华夏文化真是有让人着迷的地方。
摸着七天胖了十斤的肚子,爱德华汗颜:回去要怎么解释自己很蕉绿这件事?
社科出版社的展位在场馆的C区,旁边是崇明文艺出版社。
陆明带着周海燕和唐德凤走过去,一个穿红色西服外套痞里痞气的男人老远就开始打招呼:“老陆这儿!”
“辛勇,看我把谁给你带来了。”
“这位是?”老陆出门怎么还带了个模特?这是问礼仪组借人了?
“渡渡鸟!”
“?”辛勇傻眼!姓陆的昨晚在西门烧烤摊子上吃羊腰子时不是拍着大腿说渡渡鸟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作者吗?这是什么情况?他看了一眼周海燕身后的唐德凤,“这位又是?”
“作者家长。”陆明咳了两声掩饰面上的不自在,揪着辛勇就往书桌前扯,“你不是要签出版合同吗?我家作者还没成年肯定要带监护人啊!赶快点!合同掏出来,晚了就被别人抢走了!”
周海燕当然愿意早点签合同,她仔细看了合同条款增加了几条,比如系列出版之间需要间隔一个月,这是为了不影响杂志上的连载。
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果然,陆明向她投来欣慰的目光。
辛勇对于这些小事倒是没有异议,不过最后几条他有些看不懂了:“独立版权是什么意思?”
“是指这一本,签书不签人。”周海燕简单的解释一下,她没有提网络版权和有声书,那玩意发明出来都几十年后了。崇明出版社的合同没有太大问题,这个时代所有出版合同都一样,只是版税的比例不一样,但她特别添加了影视版权海外版权归属自己。
对于辛勇来说海外版权自然也只是看得着摸不着,影视版权更不要说了。
于是,两人都很满意的写下自己的姓名。
爱德华跟着林笙看了大半个场馆,说实话华夏的书展看起还是很用心的,虽然类别和参展规模暂时不如大洋那端正在举行的法兰克福书展。但华夏人多啊,读书的需求也五花八门。加上这几天他粗浅领略了华夏的风情,心里原本模糊的念头越来越清晰:以前华夏小说的引进版权之所以卖的不好,有没有可能是没有挑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