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屡屡碰壁腹中饥肠辘辘,因为时差没倒过来整个人昏昏欲睡,想着实在找不到不如人先找个地方歇脚隔日再去学校。
于是他不得不提着沉重的行李试图寻找住所。
爱德华此次来华非常仓促,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以至于到了寻找住宿的环节两眼一黑。他根本找不到居住的酒店,这个时候国际环境并不安全,涉外住宿是需要介绍信的。小宾馆倒是不需要,但小宾馆住宿需要户口本和身份证。
一脸蒙圈爱德华:“……”
终于在险些流落街头的时候,被热心的群众举报由派出所同志牵头找到了落脚点。
爱德华:讲真……我来华夏第一夜差点进局子。
*
一月八日,是参加省赛的日子。
周海燕大清早就和特长班的同学们被一辆大巴车拉到了二中的考场。带队的是英语教研组的李主任、平常给特长班上课的王老师,还有周海燕的英语老师汪春梅。
三名老师一人负责十名同学,等所有学生找到相应的考场以后,老师们才堪堪松了一口气在教学楼下碰面。此次他们只有监护学生的责任,没有参与监考。
英语竞赛时间为180分钟,因为是第一次参与此类大型赛事,老师们也是心里没底。要说平日里省内的英语成绩排名,一中一向是不占优势的,一中是老工业区建成的中学,教师班底子大多是理化方面的人才……要说硬把教学特长设置成英语,绝大多数老师心里还是有意见的,这不是本末倒置是什么?
但偏偏英语教研室的李主任不这么认为,整天缠着王校长要和国际英语接轨,可怎么接轨?优秀教师挖不到,教学质量奖就跟不上,教学质量跟不上,生源就不行,这简直就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因此这次一中的学生能够花时间参加特长班培训,李主任可是在校长那里立了军令状:争二保三!如果这一次拿不到奖,以后英语教研组在其他学科的竞争中,那更是得不到任何支持了。
亚历山大李主任:同学们!我辈学子要努力前进啊!
汪春梅见平日里善于言谈的李主任此时坐在考场外的花台上双目放空精神紧绷,不由有点好笑:“李老师,我怎么感觉您比学生还紧张。”
忽然被Cue到的李主任茫然抬头:“啊?汪老师?你在和我说话吗?嗯,今天天气确实挺冷的。”
汪春梅:“……”
王老师作为李主任的老搭档很能明白领导此时内心的紧张来源于何,于是宽慰道:“老李,你也不要太过焦虑,其实咋们学校特长班还是有几名学生整体水平不错的。”
“哦?你说来听听?”果然,李主任对这个话题格外感兴趣。
“比如说高一年级的徐思雨,高奜……二年级的于丹、徐磊、王丽丽,张安宁、周海燕……”
李主任一边听一边点头,高一年级组他不太清楚,但高二的于丹徐磊一个市三好学生,一个年级第一,他是非常熟悉的。王丽丽和张安宁都是教师子女,就算不谈学习他也知道这两个同学基本功应该不差,就连徐思语他也是听过的,但是这个周海燕还真是没怎么听过。
不由好奇的问道:“周海燕同学是哪个班级的?”
“高二三班的,是我们班的!”汪春梅见终于有了自己说话的机会,激动地开口,“我认为周同学是一名学英语的天才。”
普通班的啊?天才?
有点夸张了吧?李主任眉头一皱看向王老师,见她没有接话但也没有反驳只是礼貌的微笑,心里瞬间清楚了,这位周同学应该实力还是不错的……但至于是不是真的天才,那可不好说,毕竟优秀的门槛就是遇见更优秀的人。
不过,李主任此时倒是诚挚的希望这只队伍里真能蹦出个天才!
唐德凤自从知道周海燕要代表班级去参加省上的英语比赛整个人肉眼可见的活跃起来,特地花了三块钱给女儿打了越洋电话说了这个好消息,这是她丧夫丧子之后第一次这么快乐地和女儿交流。
平日里在院子里散步,老姐妹和她打招呼。
“德凤,吃了没?”
“啥?你知道我大孙女要去比赛了是吧?”
“啊,不是……我问你吃了没?”
“嗯!对!我孙女可争气了!是省上的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