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宁鸣心中也在默默想着:现在两个人一整天都分开上课,课间不会刻意见面,放学也经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一起走,真正能单独相处的时间似乎只有早上这段路……
乘公交的话,就要和一车其他人挤在一起,遇到其他相熟的同学,可能自己和沈惜反而会被隔开而说不上话……
他自己倒是觉得冷点没啥,长冻疮也无所谓,把帽子拉严点,或者回家抹点药就好;可如果因为自己无谓的坚持,把沈惜也给冻着了,那罪过就大了。
“好,那明天起我们一起乘公交。可以稍微比高峰期提前些,否则会非常挤,站得很难受。”
而沈妈看到沈惜因为天冷和人多,开始一大早去赶那总是拥挤不堪的公交车,心里也有点不是滋味,她拉着沈爸一起算了笔账,开始考虑自家是否要在沈惜就读中学附近买套房。
沈惜家的音像店开业于1996年9月,经营到1997年3月左右,前半年的总收入基本就覆盖了前期总投入,可以说是打平回本了。
此后直到当前的2002年12月,沈爸沈妈两个人的月工资,一起覆盖了家庭生活的基础支出,和音像店的租金人工等成本,所以店铺平均每月4000元左右的收入就基本都是利润了,这五六年来共赚了27万余元。
而沈妈也打听过,此时沈惜学校附近1-2公里内的小区,房价大约在每平米1300元左右,所以市面上常见的90平或120平的房型,他们不但负担得起,甚至绰绰有余。
沈妈与沈爸商量:“你说咱们要不要干脆买个大点的房子?我听说有的小区还有140-150平米的房型呢,不但房间多又宽敞,还带个大露台。毕竟咱们家人多,大房型住着大家都舒服,我妈还能有心情种点花花草草。”
沈爸语气有点犹豫:“雨玲啊,其实弟弟妹妹大了,以后在哪怎么发展也不好说,而且迟早他们自己也要成家的。我倒是觉得咱们可以买个大小适中的房子,然后买辆车。你想等搬到那头的话,惜惜上学是方便了,咱俩顾店倒又远了些,来回跑还是得有车才方便。
再说了,买辆不贵的车,这两年再攒点钱,咱们以后还能考虑下别的生意。毕竟经济发展得快,市场变化得也快,眼前的生意现在虽然挺红火的,万一哪天走下坡路了,咱也好马上把精力转移到新方向上去呀。”
沈妈沉默了片刻,不得不感叹,沈爸说得也很有道理。
另外,这件事也得与沈惜商量,毕竟出发点是为了让她上学方便,当然也得听一听她本人的看法。
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水果的时候,沈爸把电视音量给调小了,正式开始家庭会议。
其实随着沈惜一岁岁长大,而且还以年级第二的优秀成绩考入了全市最好的一中,关于家里的大事小事,沈爸沈妈越来越愿意与她讨论,也比过去更重视她的意见。
沈爸:“……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如果惜惜你也觉得住得离学校近些比较好,那我和你妈就会尽快找时间看房。目前她倾向于140平以上的大户型;我呢觉得100平左右的就挺好,还想留点钱用于住过去之后买车,然后看看时机找找音像店之外的生意机会。你呢,有什么看法?”
沈惜一听这话,小脑袋瓜就绞尽脑汁地运转,并回忆起了上一世的时间线索来。
似乎有句谚语还是心灵鸡汤说过,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几个大到足以改变命运的机遇,至于抓不抓得住,就要看每个人的机缘和悟性了——而沈惜很清楚,对于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国度和社会来说,买房必然是最重大的机遇之一,必须好好把握。
沈惜记得,学区制度在各地普遍实施似乎是2006年左右的事儿,在那之后,学区房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房价自然也是相应地水涨船高;另外,对于他们这样比三四线级别还低的小城来说,房价的顶点似乎在2017-2018年左右达到了巅峰,此后就开始了相对横盘的局面。
爸妈会在这个时候考虑买房,而且想的是学校附近的房,已经很有眼光了;沈爸对于今后音像店之外生意可能性的考虑,也很是理性明智,有一定前瞻性。
只不过,说实在话,沈惜现在并不想搬到学校附近去,否则她和宁鸣之间好不容易捡回来的这点交集,可能又会在彼此忙碌而错开的生活轨迹里渐渐失去了……
沈惜定了定神,看着父母说:“我挺支持你们买房的想法。而且你们提出的两种方案中,我更倾向于爸爸说的这种——就是买100平左右的房子,然后剩余的资金可以考虑其他方面的投资或者周转。
确实现在流行的商品和大家的喜好,都更新换代太快了,咱们音像店的生意现在好,不代表以后能一直好下去,留点余地做其他打算挺好的。不过,我虽然支持买房的计划,但并不是很想真的搬过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