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可是,原身不差钱,我更是带着使命来的。
于是我道:“付总说笑了,最近几年国内的大环境您也知道,大学生太普遍了,人才更是遍地都是。像我这种泛泛之辈,又没有什么稀缺性,如果想入职大公司,肯定是要自降身段的。”
说着我就跟他提起了我的母校,也不是不好,只是当今社会只认985跟211,我这种双非一本的,甚至跟二本、三本都没什么差别。
付远舟没有否定我的话,转而又问起另一个问题:“怎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家里没人指导?”
我想了想原身的过往经历,如实道:
“因为我家里人都没上过大学,所以他们都没办法给我提供什么好的建议。当时有个玩得很好的女生,填志愿的时候我们约定填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但是没想到的是,她先被其他学校录取走了,我就读了我现在这个学校,还有这个专业。”
回顾许以晴的过往,事实跟我说的也大差不离。
然而有偏差的是,许以晴家里确实没人上过大学,她妈妈高中学历,她爸爸也是高中就辍学,然后就跟着她大伯下海经商。那时候他们几乎算得上最早一批下海创业的人了,因为抓住了时代机遇,又迎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从而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再后来,遇上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他们又早人一步低价购进地皮,做起了房地产生意。
房价涨了多少年,许家的财富就翻了多少番。随着现金流的不断涌进,许家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地产生意,又接连投资了众多产业,这也才有了许氏集团庞大的背景。
然而,因为许以晴从小是跟薛玲一起长大的,薛玲家并没有因为许家的飞黄腾达而显得多么与众不同——倒不是说许家不帮衬薛家,更像是他们暗中有什么协议似的,就为了让许以晴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氛围中成长。